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论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叙事节奏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节奏是指一种有一定速度的节拍,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再美好的高低音,只有在节奏的组织下才会呈现出动人的关感,实际上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我们做电视纪录片,一直在强调故事化、人性化,而要讲好故事、突出人性化,就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手段一节奏。只有把握好了讲述中的节奏。电视纪录片才会像交响乐一样,激发观众共鸣,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渲染情绪。

[关键词]电视;节奏。奏在纪录片中可以分为内在的节奏和外在的节奏两类,叙事节奏属于内在的节奏,是由专题片的主题和表述内容决定的。另一类的外在节奏也很重要,它是通过电视剪辑手段产生的,往往包括镜头剪辑、音乐及转场特效等外部技巧。应该说,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变化的根据,当然,控制好外在节奏也能直接影响到内在节奏的形成。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必定是合理地把握好了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它的可视性和美学价值。笔者结合实践,探讨一下电视纪录片,尤其是人物纪录片中内在节奏的把握。

内部节奏,是指电视纪录片内容本身表现出的轻重缓急给受众心理留下的主观感受。生活既是平凡的也是不平凡的,如果一个纪录片单纯强调纪录生活的原生态,难免会流水账似地堆砌一些生活事件,节奏拖沓,气氛沉闷,可视度差,这就需要创作者在选材、叙事的方式上注意节奏的把握,使节目呈现疏密相间、张弛有度、跌宕起伏,使观众在获得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接近性,如此既提高了电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也增强了纪录片的可看性。人物纪录片的内部节奏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手段来实现:

一、通过选材形成叙事节奏

我们往往是通过一个又一个事件来认识和了解一个人物的,这些事件有时繁琐而庞杂,有的是正在进行时,有的已经是过去时,我们创作纪录片不可能事无巨细地一一道来,也没必要对人物刻画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创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重新编码和架构。首先,确立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者闪光点的几个核心事件,再来安排那些让人物更丰满、更真实的,虽然琐碎却是不可或缺的周边事件。核心事件是我们叙事的重点,要重点展现,然后通过省略、概括或者点到为止的叙事方式,让那些小事件起到描述背景或是展现细节的作用,使整个片子叙事详略得当、疏密相间、人物个性鲜明,这就是根据事件在创作中的地位和性质进行选材创造节奏,改变现实流程,实现叙事张力。比如,我们2013年制作的人物纪录片《40年的坚守》中,讲述了一位致力于开封基层少年足球队员培养的教练陈燕明,坚守清贫40年痴心不改,最终成果丰硕的故事。我们在前期采访陈燕明时就了解到,由于培养小运动员的经验丰富、成绩斐然,陈燕明40年中曾经遇到过各种诱惑,拒绝过各种邀约,最终我们只选取了他拒绝山东鲁能足球俱乐部队员转让事件进行详细展现,表现了他珍惜队员、尊重家长的一片真心,而对于广州恒大的邀约和南方高薪工作等素材,我们在旁白和同期声中进行了弱处理,也侧面表现了他对区办小学的责任感和对承诺的重视。最终,这部片子不仅呈现了陈燕明的赤子之心,而且素材安排合理,事件铺陈详略得当。

二、悬念设置产生叙事节奏

记得小时候喜欢听评书,但老是在最精彩处被一句“且听下回分解”弄得心痒难耐,不得不乖乖地按时收听下去,也因此对有些章节记忆尤深,长大后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卖关子、设置悬念,这其实是一种把握叙事节奏的好手法,值得探讨和学习。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很多素材并不具备多少悬念,这就需要纪录片的创造者学会像评书艺术家一样,在讲故事时适当地安排情节、引发好奇,让观众随着对拍摄对象认识过程的逐步深入,形成一波三折的叙事节奏。

我们曾经制作过一个人物纪录片《三跳黄河勇救三人》,就巧妙地用倒叙手法制造了节目的悬念,最终达到了令观众入眼、入心的传播效果。这部片子讲的是开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邢二朋在一次黄河滩区游玩过程中救了三个人的故事,最初的采访像往常一样,讲述了小伙子不畏生命危险,在黄河暗流里救人的凶险,也讲述了他把学校奖励的见义勇为奖金全部捐给家乡高中的高风亮节。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记者通过他辅导员一句含泪的“他这么做尤其不容易”设置了第一个悬念。节目开始回顾邢二朋的大学生活,原来他本身是一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开学都是最后一个来报到,因为他要到工地打工赚学费。贫困并没有让他低头,反而让他更坚定地坚持自食其力,更愿意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他说这是因为他的母亲。这是节目中设置的第二个悬念。带着第二个悬念,我们记者来到他的家乡鹤壁浚县,带观众一起认识了邢二朋的童年和学生时代。邢二朋9岁的时候父亲意外去世了,倔强的母亲没有倒下,她坚持让11岁的哥哥和他完成学业,母亲一边种地一边到工地揽下只,有男人才能干的活。12岁不到,邢二朋就学会在工地打工,回家的路上还和母亲一起捡纸箱和饮料瓶。母亲的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兄弟俩,长大成人后他们很快分担了母亲的重担,生活费、学费都不用母亲操心了。这次他的见义勇为奖金就是资助了高中母校像他一样贫困的学生,希望他们也能完成学业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个故事当中的很多事件都是过去时,电视镜头本来很难表现,然而我们运用倒叙的手法,用悬念一点点牵引观众的情绪,一环扣_环,用现在进行时的追寻将这些悬念逐个解答,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片子的节奏有了一个探知的过程。答案揭晓之时,让观众看到了这个见义勇为、勇于担当、乐观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形象。

三、细节表现调剂叙事节奏

画家布局好构图之后,往往会在适当的地方精心设计一处细节,画龙点睛;作家描写人物时也会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同样也离不开细节的支撑。细节在纪录片刻画人物个性、推动事件发展、渲染情绪方面,有时比解说词等文字语言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细节也是调剂内部节奏的重要手段,在镜头组接当中运用好细节,能够抓住观众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当然,能够在制作过程中运用细节,也有赖于在前期拍摄阶段摄像对细节的捕捉和忠实的纪录。

2000年,笔者制作了一部表现聋哑儿童语音教育的纪录片——《寻找回来的世界》,这部作品获得过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这部作品之所以感人,就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激发了观众的情绪,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濮阳的三岁聋哑儿童童慕名来到开封的这个特色聋哑儿幼儿园学习说话,他的爸爸妈妈希望通过语音训练让孩子长大以后回归社会。刚到幼儿园时,敏感的童童处处躲避我们的镜头,静静地缩在一角。像往常一样,为了尽快和孩子建立感情和信任,幼儿园张园长要把新来的孩子带回家生活一段时间,当天晚上,张园长带童童回家的时候童童哭了,哭声中带着倔强、恐惧和不安。节目中,一个很长的镜头纪录了孩子的挣扎与哭喊,让观众油然为这个孩子心酸和担心。之后,片中又出现了这样一幕:一周后记者来到张园长家里采访,童童正在小餐桌上玩玩具。记者拍了拍他,他竟然头一歪,腼腆地笑了,虽然手中还摸索着玩具,但是眼神中透出来“我认识你”“你们在干什么”的好奇,没有躲闪、没有哭泣。这样一个镜头的背后没有过多的解说词作解释,却让观众欣慰和放心。其实,在纪录片《寻找回来的世界》中,童童所占的篇幅并不大,他只是作为一个个案来展现的,但是童童的形象却打动了不少人的心,并让观众深深地记住了他,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虽然前后两个镜头都很长,但是因为里面有兴奋点、有情绪,所以一点都不觉得拖沓,反而流畅自然。再例如,在2014年我们制作的人物纪录片《理发师之路》中,在表现坚持50年给他人义务理发的老人王建国上门服务的场景时,编辑没有只剪辑王老师给人理发的镜头,还留了一个细节在里面:王老师理完发,收拾工具,拿下毛巾,又顺手用干净毛巾擦了偏瘫病人嘴角的口水、额头的碎发,再整理好他的衬衣外套领子,一切是那么自然熟稔,虽然动作很快,镜头也没有停留太长时间,却让人看到了他对别人的关爱与尊重。所以说,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画面所产生的内部张力,比一般镜头更具冲击力,更具感染力和表现深度。

叙事节奏属于电视纪录片的内在节奏,既是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它的内在灵魂,只有在内部节奏的推动下,一些剪辑、音乐等外部节奏的表现方法,才能有根据、有生命。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应该有起伏、有缓急、有张弛,它的韵律变化能使观众的兴奋点随之抑扬跌宕,有效地缓解持续观看而引发的收视疲劳。因此,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把握受众心理,对真实事件进行内部节奏的建构。

推荐访问:叙事 纪录片 节奏 人物 电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