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回归原点思考“高质轻负”

作者:jkyxc 浏览数:

“高质轻负”作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已经探讨了几十年,这个问题之所以具有如此“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全国各地都相继组织召开关于“高质轻负”的现场会、交流会,更多的落脚点还是立足于学校的课堂。如何解决好“高质轻负”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还是回归到问题的原点去思考。

一、“高质轻负”的主体

提到“高质轻负”的主体,人们会说:当然是学生。没错!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必然承担着“高质轻负”主体的重任。于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主动学、乐意学、会学。“高质量、轻负担”一定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追求课堂高效已成为学校广大教师的共同目标。

“高质轻负”是否有隐含的主体呢?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师生双主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必然成为“高质轻负”隐含的主体。

“高质轻负”作为教育部门的一个要求和社会的一种期许,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实施者——学校来说,也不可避免地成为“高质轻负”的隐含主体。

无论是学校的高质量还是教师的高质量都需要通过学生的高质量轻负担来实现。所以说,“高质轻负”的直接主体是学生,同时还隐含着教师、学校两个主体。

二、“高质轻负”主体的负担

作为“高质轻负”主体——学生,他们的直接负担有:作息时间不利于青少年身心成长、学习时间过长、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作业量太大、节假日补课无法休息、课后有偿补习等。此外,实际上学生还承担着更大的压力和负担——升学压力、今后的就业压力,同时部分学生还承受着家长“望子成龙”虚荣心的压力等。

三、“高质轻负”主体的负担产生原因

一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层层检查评比制度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之一。

如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对各校每门课的考试结果进行统计,排出名次;各校统计各班单科考试成绩,排出名次。这种评比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奖惩性评价制度,将学生在各种测验、考试中所获得的成绩作为学校和教师评价体系中最直接的指标,对学校和教师压力很大。学校和教师不得不继续大搞“应试教育”,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二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观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之一。

一些地方领导习惯于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学校的主要指标,如初中毕业考取市、区重点中学的学生人数有多少,高中毕业考取985、211大学的学生人数有多少,考取一本大学的学生人数有多少,给学校提出要求施加压力。学校为了生存和声誉,不得不往下层层施压,将考试分数、名次、升学率的任务和指标下达给每位教师,并明示与晋级和奖金等挂钩。教师为了学校的名誉及个人前途,对学生施加压力,不断加大作业和考试力度,追求高分和高名次,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是考试招生制度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之一。

我国大学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导致学生和家长一味追求进全国重点、名牌大学。因为进了重点名牌大学,学生将来的社会地位高,毕业后好找工作,得到的经济待遇丰厚。考进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学生多了,原来所读的中学名气也大了,学生光彩,家长光彩,校长也光彩。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即使学校想减负,家长也不愿减负,生怕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于是,社会上各种以盈利为目的、以升学为诱饵的补习班、辅导班,教辅资料,家教市场等泛滥成灾,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和压力。

四是学校发展不均衡、教师专业水平差距大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之一。

学校发展不均衡是不争的事实,有它特定的历史原因。当前,全国实行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有利于缩小学校和学校硬件上的差距。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更多的是选择教师。学校和学校的差别本质上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别。当实行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时,家长为孩子找优秀教师就成为热点。在学校没有分到优秀教师的班时,就设法在课后为孩子找优秀教师进行辅导,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近几年,虽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出台了减负措施,像规定学生学习睡眠时间、作业量,严禁周末节假日补课,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等,但结果是学生的“负”并没“减”下去。各级政府下发的减负文件越来越多,却为何屡减不见成效?笔者认为,并非因为减负措施不科学,而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以分数论优劣”的学校教育评价观没有根本改变。

四、“高质轻负”主体的高质

谈到这一问题,人们很少深层次思考,往往就会想到高效课堂。因为高效课堂是比较容易做到,成效也是最容易显现的。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只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等几方面去实施,备好课,同时在课堂上把握好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注意双边活动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上课做到明白、准确、新颖、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精挑细选,布置少而精、有效的作业。只要做到这些,就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学习乐趣,减轻负担,实现课堂高效教学,达到所谓学生质量的提升。

实际上我们所追求的高质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真正的高质应该是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我们回想一下现实教育生活,有多少学校在开展“高效课堂”展示交流中让体育、美术、音乐等非考试考查学科教师进行展示?我们应该转变一下“高质”观啦!

五、“高质轻负”的评价

“高质轻负”的问题之所以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评价的主体、方式、方法没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当前“高质轻负”的评价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内部的自我评价,即使是教育督导部门进行评价,也主要是临时从教育基层单位聘请的督导员构成的督导小组履行评价职责。其连续性、严谨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不足。应该建立专门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真正实行学校教育教学管办评分离,从根本上解决评价的问题。

总之,“高质轻负”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我们从原点上进行思考,懂得“高质轻负”的真正主体和隐含的主体,了解“高质轻负”中高质的内涵及学生负担形成的原因,在独立、客观评价的机制下,寻求综合解决的策略,真正实现“高质轻负”的目标。

(责任编辑 张 嵘)

推荐访问:原点 回归 思考 高质轻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