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新形势下武汉水运发展策略

作者:jkyxc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为完善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武汉市水路运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探讨武汉水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水运发展策略:加强水运通道建设,构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航道网络体系;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绿色高效现代港口体系;加强船舶运力革新,构建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的绿色运输装备体系;发展現代航运业务,构建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推进集疏运服务,构建较为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安全监管体系。

【关键词】 武汉市;汉江;长江经济带;水运

2011年1月,国务院制发《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首次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发展战略写入国务院文件,从此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定位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赋予了武汉“加快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任和期望。面对新时期新要求,武汉水运要抢抓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结合城市产业布局,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航运业务,提升运输服务水平,转变经济运行模式,为全面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复兴大武汉提供坚实支撑。

1 武汉水运发展现状

1.1 水路通航条件

武汉市境内拥有长江、汉江等通航河流24条,通航总里程668.3 km。武汉长江大桥以下71 km为Ⅰ级航道,航道最小维护水深达4.5 m,可通航吨级海船;武汉长江大桥以上74.5 km为Ⅱ级航道。武汉市地方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见表1。在“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的长江航道开发战略指导下,武汉市开展了汉江航道整治与支流河道的整体开发,提高航道通行能力,缓解衔接瓶颈,促进干支联网;在汉江航道相继实施了汉江航道整治一期、二期工程,汉江武汉段75 km航道全线等级由Ⅳ级提高到Ⅲ级,航道通过能力提高1倍。

1.2 港口功能布局

截至2016年,武汉港共有15个货运港区、1个客运港区、246个生产性泊位,港口通过能力万t,集装箱通过能力323万TEU,主要有集装箱、煤炭、铁矿石、商品汽车、石油及化工品等专业化码头泊位。武汉市目前港口布局建设情况见表2。近年来,武汉港推进港口功能布局优化,以阳逻、汉南、林四房、白浒山、江夏等港区为核心,涵盖集装箱、商品汽车、散货、石油化工、件杂货等五大功能的港口枢纽正逐步形成。武汉港已成为辐射长江流域的航运中心,是中部地区的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大宗货物中转港、外贸货物主通道。

1.3 港口集疏运系统

“十二五”期间,武汉港重点围绕阳逻港区等建设了一批港区集疏运公路,武汉港干支相联的集疏运网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武汉港铁路专用线总里程增加到128.5 km,武汉化工新城铁路19 km专用线控制性工程全线贯通,为武汉80万吨级乙烯项目顺利投产打下坚实基础;武汉新港江北铁路一期工程黄陂滠口―香炉山段16.7 km已完工,香炉山―林四房的二期工程也相继投入施工。武汉港主要港区集疏运道路现状见表3。

1.4 水运装备水平

“十二五”期间,武汉水运业大力实施干线航道船型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不断优化运力结构,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液化气船、沥青船等专业化船舶数量持续增长,江海直达船舶占长江干线船型的比例达到31%,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2%。2016年,武汉市从事水路运输行业的地方企业总共131家,地方船舶运力总规模达到180万t,船舶平均运力达到,各类运输船舶401艘(其中货运船舶共382艘,客运船舶19艘)。

1.5 航运服务业务

2011年11月武汉航运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武汉航运交易所依托本地航运市场,开展货运交易、船舶交易、航运人才、政务、商务和信息等6个方面业务,为构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提供市场交易平台。同时,武汉航运交易所实施“一站式”“一个窗口”和“全产业链式”服务,通过降低成本推动航运产业集聚,激发市场活力。作为长江中游唯一一所航运交易所,武汉航运交易所成为长江上、下游航运的重要纽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环节。

1.6 信息化建设

重点推进武汉水运行业管理信息化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推动水运电子政务系统与湖北省地方电子口岸系统、大型港口航运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有效整合政府部门与港口航运企业的信息资源。“十二五”期间,武汉水运以武汉航运中心建设为依托,以港航行政监管和业务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管理创新为手段,以增强安全监管、应急处理和为公众服务的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港航管理对象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和管理决策数字化工作,向国内领先的“数字港口”迈出重要的一步。

2 武汉水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航道通过能力不足,干支航道难以成网

相对于宜昌上游库区航段及长江下游航段,长江中游航段因水深较浅仍为长江航道的短板,且制约了武汉与重庆、上海的顺畅连接,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受到阻碍,使武汉发展为中部对外开放高地的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同时,汉江航道武汉段通过能力难以满足舵落口港区、青锋港区需求,也难以适应汉江融入长江黄金水道体系的发展要求。另外,其他支流航道由于长期缺乏系统整治,基本处于自然状态,航道等级维持在较低水平,造成干支航道难以沟通成网。

2.2 港区发展不均衡,港口功能较为单一

目前武汉港功能主要以装卸、仓储为主,港区发展相对不均衡,近50%的港口设施是以自然坡岸为主的简易码头,功能性不强。部分港区内部还存在众多小码头、临时性码头,且专业化大型泊位少,造成岸线资源浪费。部分码头机械化水平偏低,港区内部通道狭窄,水、电、通信等设施不完备,环保、安全设施缺乏等,都影响了港口的进一步发展。

2.3 集疏运体系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港口集疏运交通瓶颈日益凸显,进港道路、铁路支线等集疏运体系建设较为滞后。港口外部疏港道路条件差,并与市区道路相互穿插、彼此干扰,特别是港区至干线公路,主要以低等级道路为主。港口与主通道联接的道路建设主体不明,难以组织实施,导致港区与主通道间形成“断头路”。此外,地方政府对港口集疏运道路投资支持力度较小,港口铁路专用线不足,较难扩大鐵水联运规模。

2.4 信息化程度低,数字水运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武汉市相继完成了“汉江航标遥测遥感系统”“武汉市港航综合统计系统”等一批信息化建设项目,水运信息化水平提升,但与“数字航运”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武汉市水运信息化体系主要以港航管理、安全应急、航道监控、电子政务等为主,在信息互联互通、船舶交易、航运交易、口岸信息、人才信息等服务功能方面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不利于武汉市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和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建设。

2.5 航运服务业起步晚,航运服务功能尚不完善

目前,武汉市现代航运服务业仅在船舶代理、货运代理、船舶交易、船舶修理和检验等方面有一定基础,但与我国沿海甚至内河水运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武汉市现代航运服务业在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信息、海事仲裁与法律服务等方面发展还不够,必然会影响武汉水运的跨越式发展。

3 武汉水运发展需求分析

3.1 货运量预测

近年来,武汉市水路货运量虽然受外贸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增长率波动较大,但总体上仍处于平稳上升的态势。2015年水路货运量增长率为7.8%。2009―2015年武汉市水路货运量情况见表4。

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对武汉市市域水路货运量进行预测。定量的方法有时间序列法,即根据武汉市历年水路货运量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货运量;灰色预测,即以历史统计数据为基础,构造灰色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数据。定性的预测方法采用弹性系数法,即通过定性分析货运量增速与地方GDP增速之间的普遍规律,结合武汉市实际情况给出弹性系数,根据未来GDP增速测算货运量增速。武汉市水路货运量预测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2020年武汉市水路货运量预测值为万t,2007―2020年年均增长率为6.2%。

3.2 港口吞吐量预测

2006―2015年武汉港港口货物吞吐量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十一五”期间实现增长31.5%,“十二五”期末较“十一五”期末增长27.7%。《武汉港总体规划(修编)》预测,2020年武汉港货物吞吐量为1.6亿t。

4 发展策略

4.1 加强水运通道建设,构建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航道网络体系

推进长江干线、汉江航道提高等级,推进干支联网工程、地方航道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两江一网”通航条件。提高长江干线的通过能力,加快推进长江“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实现长江中游常年通行万吨级船舶的能力,打通我国近海与西太平洋近洋港口通道。提高汉江武汉段的通过能力,实现航道常年通行2 000吨级船舶。[1]积极筹划梁子湖、举水、府河、滠水、通顺河等支流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

4.2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 功能分明、绿色高效现代港口体系

通过规划控制和项目建设,逐步优化港口功能布局,通过港口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应用,整体提升武汉港现代化水平。重点建设以阳逻、林四房、白浒山、江夏、汉南五大枢纽港区为核心,以集装箱、商品汽车、散货、石油化工、件杂货为主体的港口枢纽集群,逐步实现主要港区由分散型向集约型、混合型向专业型的转变。同时以阳逻港区、汉南港区为重点,按照“综合配套、港城互动、开拓创新、合作共建”的思路,打造“一港两园”样板港区,综合配套物流园、产业园,加速产、港、城融合发展,发挥长江航运和港口的综合竞争优势,着力提升港口国际化水平。

4.3 加强船舶运力革新,构建标准化、大型化、 专业化的绿色运输装备体系

大力推进船舶运力革新,提高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率,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推进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建设,提升整体装备水平;实施船舶新建、技改和拆解引导政策,加快船舶更新周期和结构调整,强化船舶强制报废制度;重点发展吨级集装箱和多用途船、吨级江海直达散货船、吨级油品或化学品两用船;发展绿色动力船舶,鼓励液化天然气(LNG)动力示范船的推广和配套设施的投产,在长江、汉江分别建设加气点,促进LNG动力船舶的发展。

4.4 发展现代航运业务,构建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

依托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武汉航运交易所,搭建航运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航运业务,培育高端航运服务市场,延伸航运服务产业链。建设航运公共信息平台,推动港航企业数据交换需求与港航管理服务机构数据系统的信息整合,争取实现与上海、重庆国际航运中心共享数据,打造推动长江全流域航运市场联动发展的现代化航运信息服务基地;依托武汉金融业优势,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拓展航运金融市场,重点发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服务业务,建立航运金融服务集聚区;依托武汉航运交易服务平台,吸引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注册武汉,聚集航运同业组织,形成航运总部经济。

4.5 推进集疏运服务,构建较为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

发挥长江通江达海优势,围绕阳逻港区、白浒山港区,推动集装箱铁路站场与集装箱港区实现“港站一体”“一票到底”,推动武汉至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装箱铁水联运项目建设并争取将其纳入国家总体安排;着力推进港区与中心城区、武汉城市圈外部腹地之间的通道建设,推进集疏运道路“最后一公里”及重要衔接点建设,推动港口与高速公路、干线铁路、机场等其他物流通道高效且顺畅对接,加快推进水路、航空、铁路、公路等联运发展。

4.6 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安全监管体系

基本建成覆盖辖区重点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船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监控功能更加完善;CCTV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通信网络站点加密,基本覆盖干支流、库湖区全部重点通航水域;基本实现武汉市水上交通安全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业务管理网络化、调度指挥智能化、应急决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李明术.武汉水运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水运,2009(11):73-74,91.

推荐访问:武汉 水运 新形势下 策略 发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