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中等专业学校特色专业与当地支柱产业匹配情况调查分析?鄢

作者:jkyxc 浏览数:

报告,协助化工厂生产及管理人员随时掌握产品、原料的质量情况等。除需求量最大的操作工(2013年814人,2014年1087人)外,所有7种岗位需求人数及变化情况如图3(每组柱中左边为2013年人数,左边为2014年人数)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与2013年相比,2014年设备管理、工艺员、分析工、仓库管理岗位需求量超过70个,安全员、工艺员、分析工、仓库管理等岗位需求增加的绝对数达到30以上。

二、如东中专校专业设置

及毕业生服务县内企业情况

(一)如东职业教育及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如东中专校经过多次合并调整,现为县内唯一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实际办学规模约为6000人(其中在校生数约4500人)。开设机电、数控、计算机、建筑、服装、汽修、财会、烹饪、形象设计、化工专业等51个专业(其中高职或大专层次11个,中职层次40个)。

(二)2009年以来的如东中专校化工专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9年以来,如东中专校化工专业设置、招生培养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化工专业毕业生是46人(2009级),选择继续深造35人:考取本科19人,考取高职16人,县内化工企业就业11人;2013年,化工专业毕业生人是37人(2010级),全部选择继续深造:考取本科6人,考取高职31人。2014年,化工专业毕业生是71人(2011级),选择继续深造47人:考取本科10人,考取高职37人;另外,县内化工企业就业24人。

(三)如东中专校化工专业与化工园区企业岗位需求吻合情况

由表1可知,2013年,如东化工园区企业急需中等化工技能人才岗位除操作工外,主要有设备管理维修电工、安全员、工艺员、分析工、采购助理、仪表工、仓库管理,总数171人。但是,如东中专校的当年毕业生是37人,全部继续深造,对化工企业的贡献度为0。2014年毕业生是71人,选择继续深造47人,有24人选择在县内化工企业就业。从岗位需求看,2014年设备管理维修电工岗位93人,安全员岗位56人,工艺员岗位73人,分析工岗位113人,采购助理岗位30人,仪表工岗位13人,仓库管理岗位74人,但当年能提供的只有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24人,即使全部进入分析工岗位,还差8人,其他岗位则是有需求而无毕业生。

调查结果表明,如东中专校化工专业与化工园区企业岗位需求吻合度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方向与企业岗位不匹配。如东化工园区中等技能人才岗位主要有8个,而如东中专校面向化工企业开设的专业却只有1个,专业方向与产业岗位不能对接。二是专业培养规模与产业岗位需求不匹配。2013年,园区化工企业岗位需求数为171,如东中专校培养的面向化工企业培养的毕业生数为0个;2014年,园区化工企业岗位需求数为452,如东中专校培养的面向化工企业的毕业生数只有24个。

三、中等专业学校特色专业与

当地支柱产业岗位需求吻合度低的原因分析

如东中专校化工专业设置与化工园区的发展不相适应,如东中专校化工人才培养对化工园区企业而言,既没有人才存量,更没有人才增量。专业方向小于产业岗位需求,专业培养规模小于产业人才需求规模,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较复杂,可从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四个层面分析。

(一)政府层面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允许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应、往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的人员入学;允许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自行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该文件出台,其目的在于通过扩大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中职教育又快又好发展,前提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相适应。但是,在当前不具备这个前提的条件下,中央政策放开之后导致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发展和专业建设监管的退位和缺位,具体表现如下。

1.地方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对中等专业学校最好的扶持应是既要加强监督和考核,同时又要认真落实有关的扶持政策。从调查结果看,如东在发挥“政府统筹、社会参与”方面缺少力度,没有形成“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的联动机制”。

2.地方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根据国际惯例,同等规模的中等专业学校所需经费投入应该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无论是投入政策,还是投入的经费,中等专业学校都远低于普通高中。由于地方政府缺少针对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政策性投入和专项投入,致使中等专业学校为了生存而忙于热门专业招生,不顾专业结构的科学性和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服务职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中等专业学校需要政府提供相关的系列服务,如县内未来人才需求规划、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的发布、就业准入制度的执行、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学校评估与激励政策的制定等。由于地方政府诸多服务工作的欠缺,致使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缺乏应有的导向,缺乏内在与外部的动力,专业设置缺少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机制和体制。

(二)学校层面

中等专业学校为了生存忙于热门专业招生,降低了对地方支柱产业的关注力度。

1.中等专业学校服务当地企业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沿海及苏南发达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对中职人才需求旺盛,中等专业学校以追求找好工作、高就业率为办学目标,追求办学效益的“短、平、快”,将发展重点放在热门专业,很少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由于中等专业学校对当地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状况缺少综合调查与分析,致使专业设置缺少前瞻性,专业开发非常缓慢。

2.投入不足,不具备开发新专业的办学条件。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由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一些政策性经费和专项投入没有完全到位,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收入主要用于弥补工资缺口和维持正常运转,导致办学条件改善缓慢,严重缺乏专业教学所必须的教学和实验设备。

3.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新专业必需的师资和设备得不到补充。中等专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课教师短缺,部分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由于校企合作力度不够,中等专业学校无法从企业获得有操作技能的师资。企业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而且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中等专业学校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让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操作技能。但是由于校企合作力度不够,中等专业学校无法从企业获得最先进的技术和操作技能,导致专业建设缺乏后劲。

(三)企业层面

校企合作可使学校方便利用企业先进设备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利用企业提供的岗位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可弥补学校技术性教师的不足。然而,由于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从近几年如东化工园区企业用人需求信息看,县内部分企业用人观念陈旧,没有长远的用人计划,很少有化工企业主动与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培养技术人才的事情,使得中等专业学校特色专业与当地支柱产业岗位需求吻合度越来越低。

(四)社会层面

重普教、轻职教,职教生源不足且质量低。近几年,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且实行了职业教育资助活动(即每年每生资助1500元),但是人们对职业教育还是没有热情,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主要靠行政手段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上门宣传动员。

家长因循守旧,对化工企业不认同。一是将化工企业看作危险行业,认为接触化学品将影响小孩的身体。近几年如东中专在化工专业开发方面动了不少脑筋,在专业包装方面使尽了浑身解数,但效果甚微,报化工专业的学生仍寥寥无几,学校不得不选择放弃。二是家长不了解化工相关岗位的劳动强度和报酬。化工生产的物料一般是沿着从储罐-管道-反应器-管道-储罐的路径,几乎都是自动化生产,生产人员一般不直接接触化工产品,与机电、电子等行业相比,安全性高,劳动强度相对较低,工资待遇高。但由于宣传的缺失,使得家长对化工企业不认同,导致该专业发展艰难。

四、提高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结构与

当地支柱产业岗位需求吻合度的建议

要提高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结构与当地支柱产业岗位需求吻合度,必须形成“政府、行业、学校、企业联动机制”。

(一)政府主导

地方政府应依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规划。从理论上看,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和支撑;从短期看,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满足当前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市场需求;从长期看,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能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地方政府要引导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围绕市场转,促进职业教育在主动适应中自觉地进行专业结构的动态调适,努力形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一种市场导向。

(二)信息共享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问题应是职业教育与经济部门互动的问题,并不完全是职业教育单向寻求与产业结构匹配的问题。中等专业学校存在许多“信息盲点”,如不能把握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等。所以,中等专业学校通常情况下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决定专业发展的思路,专业设置也就难以跟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此,需要建立职业教育信息服务体系,有关职业教育的前沿信息还需要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实现共享,以此为专业设置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三)主体对接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职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岗位需求吻合,离不开市场供需调节“无形的手”,也离不开行政统一协调管理“有形的手”。中等专业学校和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中的鲜活的主体。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需要提高“双主体”的合作积极性。众所周知,校企主体对接首先是靠政策推动,在“强制”和“引导”中促进对接。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和宏观调控主体,应从“强制”和“引导”两方面在《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法律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调节、规范和推动校企合作。同时应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磋商机制,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拓宽和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有效和长效对接的广度和深度。其次是靠利益拉动,在“互利”和“双赢”中强化对接。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根据受益原则,企业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者和参与者。

中等专业学校应该按照市场的供需规律,不仅要把握当前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而且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度超前,紧跟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同时还要加强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引导机制的建立。要正确引导学生具有专业选择意识,构建以就业指导与专业选择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郝福锦,蔡瑞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实证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雍照章.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

[3]徐健.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7).

[4]邓佐明.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2).

(责任编辑:张志刚)

推荐访问:支柱产业 匹配 中等专业学校 特色 情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