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推动安徽工业提质增效升级

作者:jkyxc 浏览数:

近年来,安徽省经信委积极适应、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转型升级“6+1”专项行动,大力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促转型,预计201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过万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左右;1—10月,规模工业利润增长8.7%,十大高成长产业产值增长14%,安徽工业实现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增长,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正在确立。

一、精准调控定向发力

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治疗,力促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科学运行调度。坚持经济运行月调度、季分析,运行监测直报企业扩展至2500户,每月召开联席会议会商分析,关注重点行业、企业、区域分化情况,摸清退规、停产、半停产企业底数,不断提升运行研判、监测、预警能力。二是精准帮扶企业。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省属企业帮扶领导小组,省政府领导分工负责一对一指导大企业提质增效;我委结合“百名干部进千企”活动,组建精准帮扶工作组,对民营企业分类指导,用1/3干部、1/3时间,深入企业,找准“问题清单”,制订“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2015年以来协调解决难题3000余个。三是有效拓展市场。坚持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企业,持续开展皖产名品“全国行、江淮行、网上行”活动,每年举办钢铁、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家博会等产销对接活动10场次以上,年签约金额近400亿元。四是用足用活政策。推动省政府连续4年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意见,2016年新政正在制定中。建立企业微信群、开通96871热线,开展涉企政策“进园区、进基层、进企业”宣贯活动,组织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专项督查,借助第三方力量开展政策落实评估,确保稳增长调结构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二、调整结构增强实力

坚持进退并举,综合施策,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一是改造传统产业调存量。制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设立产业转型升级基金,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由每年的8000万元扩大至5亿元,每年滚动实施1000项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突出技术改造在开发新产品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15%。例如,江淮汽车不断加大S3等新车型开发力度,2015年1—10月利润同比增长48.4%;博西华电器开发多功能大容量冰箱,1—10月利润同比增长39.2%。二是培育新兴产业优增量。去年,我们着眼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谋划了加快十大高成长性产业发展的意见。一年多来,我委整合力量、集聚资源、聚焦重点、分业调度,深入推进新型显示、智能语音等十大高成长产业发展。目前,中国(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园投入使用,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近3万辆,京东方8.5代线满产运行,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加快建设,总投资525亿元的京东方10.5代线及配套项目等正式开工,安徽国家级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2万多人规模的“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动员大会,实施“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三是淘汰落后产能做减量。强化技术、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约束,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重点推进钢铁、水泥、煤炭、非煤矿山等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工作,水泥产能置换和跨市交易试点取得明显成效,超额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目标任务。勇挑重担、主动作为,依法依规开展小煤矿整顿关闭工作,47处30万吨/年以下小煤矿全部关闭到位。

三、降本增效深挖潜力

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一是降低融资成本。省政府每年安排33亿元充实国有担保机构资本金,设立10亿元续贷过桥资金,全面推广“税融通”业务,构建“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我委主动加强与银行、担保机构合作,探索成立省小额票据贴现中心,建立优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评价体系,推动设立5亿元规模的省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放大使用8000万元产业集群专业镇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着力解决小额票据贴现难、融资信息甄别难、过桥贷款倒贷难、担保代偿风险释放难、小微企业增信难等“五难”问题。2015年已发放担保贷款170亿元、过桥贷款140亿元,仅“过桥贷款”就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3亿元以上。二是降低税费成本。在全国率先建立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实施结构性减税和普遍降费,年减轻企业负担近400亿元,其中我委主动停征散装水泥、新型墙体改造基金,每年减轻企业负担3亿元,安徽成为全国企业负担最轻的省份之一。三是降低运营成本。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分行业召开推介现场会,2015年已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000多台;通过“电商换市”,引导企业营销模式向电子商务、B2C、O2O转变;注重管理换效益,推出优秀企业管理创新100例,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控,挖掘潜力、开源节流。四是降低能耗成本。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开展低碳循环工业园建设试点,每年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100项、实施节能环保重点项目100项,“十二五”,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以上,节能环保产业达到千亿规模。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降低工商业用电价格0.0276元/度;2015年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试点,为76家电力用户增加年收益6.2亿元。

四、融合创新增添动力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组建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首批认定智能制造、智能家电等6家行业技术中心;2015年13家企业技术中心晋升为国家级,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二是打造安徽工業精品。坚持创新创造供给、供给引领需求,每年培育认定省级科技创新新产品300项、信息消费新产品100项。实施“安徽工业精品三年行动计划”,首批推出“安徽工业精品”105项;连续举办两届“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创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2家。三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两化融合专项行动,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全柴动力等5个项目进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名单。开展“百企达标,万企对标”活动,建成“智慧企业”1万家,14家企业完成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达标任务、22家企业入围第二批试点,数量均居中部第一位。四是推动创业创新。大力推动“互联网+”创业创新,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打造“服务淘宝”,培育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600多个,认定省级以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08个。注重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积极营造尊重、爱护、服务、成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五、改革开放激发活力

坚持放管并重、改调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营造创业创新、开放合作的良好环境。一是放管并重。力推简政放权,实现权力、收费、责任“三项清单”省市县全覆盖,省级权力事项精简68.3%;我委主动取消、下放系统集成资质行政审批、煤炭安全生产“三证”认证等行政权力50项,精简率达53%。二是改调结合。改革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建立“三会一审”制度,单体项目扶持资金提高至50万元以上,技改专项提高至100万元。直面难题、敢于担当,在全省率先推进委属事业单位整合改革,委属单位数由64个精简为43个,上缴事业编制351名,实现了机构和编制的“双减”、职能和结构“双优”的目标。三是开放合作。深化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近5年签约项目3613个,完成投资8375亿元;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动产业、产能、产品、技术立体输出,促进国际产能合作,70多家境外世界500强入皖投资,460多家皖企在海外100多个国家、地区“开疆拓土”。

展望2016,我们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坚持供需侧双向发力、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并驾齐驱、稳增长和调结构互促共进,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推动安徽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闯新路、破难题、挑重担!

推荐访问:增效 安徽 推动 升级 工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