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高等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江苏大学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在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自动化;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228-02

一、引言

自动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江苏大学(以下称我校)自动化专业作为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更应责无旁贷地构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本校省属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优势为基础,加强新形势下该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出在系统设计、运行与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运动控制等多领域的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

1.培养模式。大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对于自动专业来说,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以及通信等相关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强[1]。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自动化专业知识,能在自动控制、电气传动、电力电子技术、智能化电气设备、自动检测技术等从事电气产品的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实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目标。本专业紧紧围绕电气制造和自动化运行两大特点,坚持“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的专业办学特点,坚持“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从事与自动化有关的工程设计、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自动化人才。通过3~5年时间,把“自动化”专业建成江苏省内和全国品牌专业,通过大力度投入、教学改革,建设成为特色和有影响力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

三、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制定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的完成,而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开始,如何贯彻培养模式、保证培养目标,需要做艰苦、细致和踏实的工作[2]。我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自动化专业,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

1.优化课程体系落实培养目标。在自动化专业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除了体现通识教育的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经管、外语、计算机和体育课程外,还存在控制类、计算机类、实践类等多种课程体系,在这些课程体系中,又由多门课程组成了课程群。我校自动化专业针对这些课程体系,将具体的核心知识结构分为基础知识系列课程、自动控制系列课程和系统设计系列课程。基础知识系列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数电、模电)、计算机基础等。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课上一般都是各个课程孤立的学习,搞不清楚各个学科的内在联系,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阻碍了专业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校开展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控制系统,让学生对系统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激情。①自动控制系列课程。自动控制系列课程主要有: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交直流调速系统、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以及检测技术等,这些课程紧密围绕自动控制理论展开,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各个课程在整个控制系统中所占的举足轻重的位置,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②系统设计系列课程。系统系列课程主要有:过程控制技术、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电气控制等。在前两个系列课程基础上,辅助相应的实验环节、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等环节,将控制与系统思想灌输给学生,通过系统把学生知识单元串在一起,使其加深对“控制与系统”的理解,促进对课程的认识。除了上述三大系列课程外,再加上适当的专业方向课程(数控与工业机器人控制、工业控制类课程等)选修课,比如“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业机器人导论”等课程,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为以后工作打好基础。

2.深化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校在自动化这一省属品牌专业上大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现场教学和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现场以工程为背景,运用所学知识点联系实际,锻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开展“工业机器人导论”课程中,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切身感受控制系统在机器人中的应用与奇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于现场授课,学生兴趣很高,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拓展了知识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学生印象深刻,反映也很好。

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教学也可以指导科研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借助我校“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的优势,以及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在机器人、电机电器、电力传动等领域中应用特点,依靠广大教师和学生,并充分调动他们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强调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学内容能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将直接进入电气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主战场,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建立了以江苏大全集团、上海电机厂、南京调速电机厂、镇江谏壁发电厂、南京汽车制造厂等10个企业为主体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3]。另外,通过开放实验室,吸收高年级优秀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束语

最近几年,随着江苏大学省属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快速发展,在自动化这一省属特色专业建设上加大力度,使得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有了更好的平台,我们希望进一步借助学科特色与有利条件,经过3~5年的建设,力争把自动化专业建设成国家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蒋建春,岑明,蔡林沁.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

[2]黄振跃,杨泽斌,朱熀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3]李培根.主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N].华中科技大学周报,2006,(213):1.

作者简介:陈建锋(1979-),男,江苏江阴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控制工程及自动化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推荐访问:自动化 探索 实践 建设 专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