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请示汇报 >

“给世界装上车轮子”

作者:jkyxc 浏览数:

zoޛ)j馝|viη}O^t|~imivۭtNt~uuM6O?m?}N^6uMZ计划制造“市场上最完美的汽车”。

比赛中,福特驾着自制赛车参加全美汽车大赛,战胜了所有对手。这一天,他向世人证明,他的车不但速度快,而且在技术上比美国最著名的赛车还稳定。

在那一年的纽约汽车展上,福特绝对是超级巨星,投资也如约而至。1901年11月30日,威廉·墨菲等5位投资者投入30500美元现金成立亨利·福特汽车公司,福特任总工程师,拥有1/6的股份。但公司希望以重型豪华车为业务重点,而福特却一心要制造轻型的国民车,意见相左,福特带着正在设计中的图纸和900美元辞职,原公司更名为“凯迪拉克”。

1903年,福特和11个股东共同组建了福特-马尔科姆森公司,不久又更名为福特汽车公司。福特拥有25.5%的股份,并任设计师、机械师和总经理。

有了以前公司失控的教训,福特用从公司挣得的钱买了足够的股票,使他拥有的股票份额达到控股的58.5%。

公司建立的第一年,福特推出的A型车成了底特律人的抢手货,敞篷式的卖850美元一辆,如有后座的则再加100美元,这种车型第一年就售出1708辆,在此基础上改进的B、C型车都获得好评。

福特一直没有忘记心中那个为大众造车的梦想,他认为,“美国地域辽阔,生活着很多人,大多数是工人、农民,他们才是汽车的真正需要者。我主张多生产低档车,特别是标准化的大批量生产,把便宜实用的汽车卖给这些人。这才是我们公司长期的战略!”

福特需要的车“一定要足够大,一家人都能坐进去;但也要小巧,这样驾驶它就不需要太多技巧;它的重量一定要很轻,这样维修起来会比较经济;它的设计要简单,全部使用上佳的材料,我要雇用最好的工人从事生产。尽管如此,它的价格一定要低,普通人都能买得起,并因此和家人一起享受上帝赐予的美好的大千世界”。

福特将大量精力投入到T型车的细节研发上,1908年,他最得意的产品——T型车终于定型,这是一款最能体现福特汽车思想的杰作。

T型车几乎可以满足美国消费者的所有要求。当时美国的道路还不发达,坎坷泥泞是公路的常态,T型车因此采用了高车轴和三点悬挂系统,使它能够应付较差的路况。它还采用了海军军舰上装甲钢板常用的钒钢,使车身既轻便又结实。它的动力是结实的前置四缸一体发动机,用汽油或酒精做燃料,能提供20匹马力和45英里的时速。

更绝的是,任何人只要手边有螺丝钳、锤子和螺丝刀就能自己动手解决T型车的大部分故障,所需零件也可以在普通的五金店或福特汽车各代理商处买到,而且超过半数的零件价格都低于10美分。

1912年的T型车广告上这样写道:“美国农民一直都是谨慎小心的买家,现在超过半数的福特汽车却都为快乐骄傲的他们所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普通美国人,特别是农牧民们的钱来之不易,花钱时都特别谨慎,购物时不追求豪华,唯求实用,最好是买了一辆车可以干很多事儿。为此,福特甚至还为T型车设计了扩展功能,顶起车后部,拆掉一个轮胎,在车轴上连接皮带或其他设备,车轴就变成了临时发动机,可做锯木、榨汁或抽水这样的活儿。

福特的设计活生生地把T型车搞成了美国人民的刚需消费品,T型车上市的第一年,即卖出了一万多辆。

革命性地使用流水线

T型车定位大众市场,但售价却高达850美元,这在1908年相当于一名美国教师的平均年收入,而且比市场上已有的低档车还要贵几百美元。T型车的销售依靠高性价比,福特宣称“没有一辆2000美元以下的车能有这么多功能”。

即便如此,T型车的市场需求依然强劲,1910年初,福特在底特律市中心以北几英里一个60英亩大的旧赛道上建起了一座新工厂。两年内,新工厂造出了78611辆车,仍供不应求。

要知道,一辆福特车有大约5000个零部件,在组装汽车时,工人们围绕着一辆车,不断把需要的部件装在车上,即使工厂扩大,也仍然被划分为一个一个组装小组,这种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成本高且质量难控制。急速放大的销量带来了严重的质量困扰,福特希望制造汽车也能适用军火企业那种制造通用标准件的办法,他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多年来都是一种标准款式,他执著地认为“造汽车的正确方法应该是让一辆汽车和另一辆汽车一模一样”。

福特将流水线作业方式用到汽车装配上,这是他对汽车制造业的重大成就。他让工人每隔一段距离站在一条载有车辆零件的传送带旁工作。“流水线上前进的第一步都是由工作带动人而不是由人带动工作,现在所有的操作中我们有两个通用原则:如果能避免多迈一步的话,人就不需多迈一步;无人需低头弯腰。流水线生产的原则包括以下方面:1.按操作顺序安置工具和工人,使得在产品成型过程中每一个部件的行驶距离尽可能最短。2.使用工作滑梯或某种其他形式的运送工具,以便当一个工人完成了他的操作后把他的部件总是放到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必须是对他的手来说最方便的地方,如果可能的话,利用平衡力将这个部件送给下一个工人操作;3.将集中起来的部件按操作方便原则间隔在滑动流水线上运送。这种原则应用的后果是减少了工人的必要思考和将工人的运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一件事仅在一瞬间便能完成。”

福特说:“这个想法来自芝加哥屠宰场对牛肉进行分割加工时使用的空中吊运车。”这种方式并不是福特的发明,但却实现了工人和机器的高效组合,工人劳动效率提高,汽车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福特汽车的销售价在此之后大幅度下降,低到普通工人也买得起,这导致福特汽车的产量和需求量都放量增长。1906年福特公司只能日产100辆,采用了装配流水线之后,1921年的生产效率是每分钟一辆,1925年达到每10秒钟一辆,创造了世界汽车生产史上的奇迹。

福特还采用工业垂直整合法节约成本,举个例子,他连零件供应商应如何制造运送部件的柳条箱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样,柳条箱拆下来后可以直接作为制造车厢的预制件投入生产线;即使是加工的边角木料、木屑他也不放过,归笼后制成“Kingsford”牌木炭,居然成为木炭市场的主导品牌。

20世纪20年代,T型车的价格已降至300美元(把通胀因素考虑在内,大概相当于今天两万多元人民币)。最后一个阻碍T型车成为国民汽车的障碍——价格被克服了。

整个美国都被淹没在购买T型车的狂潮中,到1927年,T型车生产了1500万辆,全世界每两部汽车中就有一部是福特生产的T型车,“福特”几乎成为汽车的代名词。

大规模流水装配线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被业界称为“福特制”,带动了一场生产方式上的革命,使整个工业世界进入到“大规模生产”阶段,福特本人也被推上“汽车大王”的交椅,被尊称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福特主义”的产业阳谋

资本家对财富的贪婪一般都会让他们拼命压低工人的工资,福特则正相反,他不希望工人们工资太低。

1914年,他把工人的日工资提高到每8小时5美元的标准,大大高于当时每9小时2.34美元的平均工资,这就是在全美工人阶层中引起轰动的“5美元工作日”。消息公布后,大约有数万人冒着严寒,涌到福特的海兰园(Highland Park)制造厂申请工作,以至于福特公司不得不常年在工厂大门口挂起“雇员已满”的牌子。

福特公司工人众多,提薪后,每天要多支付一大笔钱,福特认为:“其实我提高工人的工资并不是对贫苦人的施舍,只是想把公司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产生的利润让大家分享。当员工生活富裕之后,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这些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也会使T型车的销量提高。”

在同时代的企业家中,福特是最先意识到高产量需要高消费支撑的人之一。福特一边用流水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售价,一边大幅提高工人收入,供需双方相遇后爆发出巨大的市场潜能,奠定了T型车庞大销量的市场基础。

福特的这种理念演变成为政治上的“福特主义”,即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和国家福利主义,这样使得普通工人家庭纷纷买得起大件耐用消费品。

不过在唱高调的同时,福特没有说出的是这场产业阳谋的背后,其实也有市场竞争的意义。巨大的产量保证了福特公司即使薄利多销仍能获得暴利,提高工人工资后带动了全行业工人工资提高,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会大幅升高,劳动生产率低的工厂率先被挤垮,市场对经济型车辆的需求使市场越来越向有利于汽车寡头的方向转移。

最后获利的还是福特,他因促成工人生活水准的提高而广有威望,福特公司也成为全美最大的汽车公司。1924年,孙中山还曾写亲笔信邀请福特来华投资,再造一个T型车奇迹,可惜由于中国国内战乱不断,未能实现。这封信现珍藏于美国亨利·福特博物馆。

汽车业的王者落幕

市场总是把双刃剑,将福特推上王位的T型车也让福特品牌打上了低端街车的印记,但福特本人却不为所动,他坚持将生产的大多数T型车都漆成黑色,还说道:“任何顾客可以将这辆车漆成任何他所愿意的颜色,只要它保持它的黑色。”

成功来得如此凶猛,福特相信T型车就是人们想要的理想汽车,继续将主要的公司资源投入到日渐落伍的T型车上。他拒绝别人的改进建议,像一个骄傲的国王,一些与福特并肩奋斗过的老伙伴不断离开了公司。而这时,他的竞争对手却通过学习福特公司,吸纳福特公司的离职骨干,生产出乘用更加舒适、外观更新颖的汽车,蚕食着T型车的市场份额,1927年,雪佛兰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越了T型车。

20世纪20年代后期,市场形势也产生了剧变,车辆普遍进入换代期,大批质量很新的二手车涌入市场,几十甚至十几美元就能买辆车,T型车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日益富裕的工薪阶层和中产阶层需要的不再是功能型车辆,而是更好、更快、更漂亮、更多元化的改善型车辆,福特公司过于单一的产品线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1927年5月26日,福特公司不得不宣布T型车停产。

船大难调头。停产打乱了整个福特公司的生产节奏,全公司不得不停工一年筹备新型车,但是这次耗资无数的转型并没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横扫全美的经济大萧条又接踵而至,福特公司元气大伤。

福特固执的技术天赋又一次救了公司,他力排众议成功制造了专家认为绝无可能的V-8汽车发动机,这款性能优异的发动机给公司带来了滚滚利润,1938年又正式出产受到欢迎的水星系列车。但是分散的市场需求决定了福特称雄美国的盛况难再重现。

二战期间,福特公司将民用事业全线停产,全力投入战争,在不到三年时间内生产了8600架B-24“解放者”轰炸机、57000台飞机发动机、25万多辆军用吉普车、坦克、装甲车以及其他军事装备。

1945年,老福特让位于孙子亨利·福特二世,两年后他因脑溢血在底特律去世,终年84岁。在他葬礼那天,美国所有的汽车生产线都自发地停工1分钟,以纪念这位“汽车界的哥白尼”。《纽约时报》评价说:“当他未到人世时,这个世界还是马车时代。当他离开人间时,这个世界已经成了汽车的世界。”

老福特去世后,带走了一个充满了光荣与梦想的时代,留下了一个步履维艰、过于家族化的企业,通用、克莱斯勒相继超过了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福特二世接手公司后,清醒地认识到:要挽救福特公司,就得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革,为此他大举延揽人才,聘用了包括原通用公司副总经理布里奇、后来担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和世界银行行长桑顿等10位被誉为“神童”的管理人才,公司的面貌焕然一新。经过几年的努力,福特保住了美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的地位。但是果敢的福特二世也继承了老福特的猜疑心,当他宣布自己“毕业了”时,10位“神童”又相继被迫离开,公司因为新CEO的失误投资而又重现450亿美元巨亏。

之后的几十年间,福特公司总是危机重重,又总是死里逃生,旗下陆续拥有了林肯、陆虎、捷豹、阿斯顿·马丁、水星、沃尔沃、马自达等一系列品牌,却又不断地售出。经过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福特公司甩卖资产,大幅瘦身,只保留了福特、林肯品牌以及福特的汽车信贷业务,才免于像老对手通用那样破产。

福特家族的第三任掌舵者比尔·福特立志重振福特,他说:“未来是不可选择的。我只想让公司成功,如果我们在路上跌倒了,我将会是哪怕指尖顶地也要坚持下去的那一个。”尽管比尔聘任了新的CEO,不过从福特公司传出的好消息并不多,整个底特律也在萧条中不得不破产,或许不久的将来,当特斯拉这类汽车新贵真正崛起,福特公司将不复存在。

〔本刊责任编辑 柳婷婷〕

〔原载《国家人文历史》

2013年第19期〕

推荐访问:装上 世界 车轮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