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请示汇报 >

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点尝试

作者:jkyxc 浏览数:

内容摘要: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包括自己才上高中时都有这样一种体验,一接触到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就难以适应,分析物体受力总是不准确,遇到力的分解、合成的问题很难下笔。究其原因主要是初、高中物理的跨度太大,台阶太高,以及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初中物理重在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而高中物理不仅解决“是什么,还要初步解决为什么”。因此不少学生在初中下点功夫就能把书本上的概念记好,稍做应变就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而高中物理只局限于记住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怎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转变学习方法,掌握高中物理学习的特点,尽快地进入角色,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就是摆在高中起始年级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近几年的经验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指导学生的学法

教书育人,教学必先教人。在教学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德育、智育一齐抓,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之成为自觉学习的内力,这很关键。在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前,首先上好“绪言”课,除给学生介绍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阐明物理学在祖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外,结合课文内容,一一讲清怎样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之后,从开始教学高中物理章、节知识内容起,坚持向学生提出“预习、理解、小结”三段式读书的方法,即要求学生认真读书,钻研课文中论述的物理问题,小结出知识要点。起先教师连续以几个课题作示范,用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按步进行,并从中指导学生怎样去理解论述物理问题的字、词、句,从而弄清论述的含义,直至理解和掌握。一个课题学完后,怎样将课文内容由多变少,将知识要点作出小结笔记,便于记忆掌握和复习时再现。实践证明,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指导学生的学法,寓学生学法改革于教师教学改革中,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无形中可纠正学生原有的不良思维定势,既培养了学生读物理书的习惯和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学钻研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从学习现行初中新教材、新大纲知道,教材内容的编排形式是以观察和思考(以趣味性插图形式出现),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议议、算算、整理知识结构等为主,另外还安排了大量的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和仪器使用说明等,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掌握力、热、电、光、原的初步知识及其简单应用,通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科学文化素养,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看,了解初中物理教材结构、初中物理教与学的方法及其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掌握知识的水平程度,是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初中毕业学生认识事物一般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弱的特点,教师要以“我的当年比学生”的教学心理,去组织教学。因此,教师对教材教法的处理必须讲求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逐步提高,最终达到学习高中物理的目标要求,具体作法如下:

⑴加强物理实验,创设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环境

对于课本中所列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应一一做好外,对学生来说,没有知识经验基础而感到难学的问题,设法做实验让学生感知,比空洞无物的说教或画图分析演讲效果更佳。例如,在教学生学力的分解时,教材试图采用力的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逆运算和通过两个示例进行分析后作图求解,可是学生往往对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为什么要分解在那两个方向感到困惑,如设法做出让学生能切身感受的实验后,学生的疑惑不仅得到了消除,同时真正领会了力的分解是根据力对物体作用的实际效果来进行的科学论述。例如:三角支架上力的分解:

我叫两个学生上讲台,用一根长约80厘米的N

直棒代替附图中的MO,以一个学生的身躯代竖直墙MN,一只手臂代替图中的NO,让棒的一端触及腰部(相当于附图中M点),当另一学生在O点加一竖直向下的拉力F时,叫前一学生说出腰部和手臂受力的感受,然后叫另一个学生交换实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水平,再叫学生自行改变图示中角θ的大小,多次实验,都叫学生说出其感受,最后作出小结。这样的实验,在课后每个学生都可实作,突破了学生掌握力的分解这一知识的困难,学到了解这一类题的方法。

⑵教学力求做到直观形象,使学生心领神会

在教学生分析讨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虽说可以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图示进行正、逆两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可是学生在课后不是背诵结论,就是再次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图示分解辅以得出,显出掌握和运用这一知识的困难,为了使学生心领神会的掌握知识,在引导学生分析合力一定,这力的二分力是随二分力的夹角变小而变小,随二分力的夹角变大而变大时,我联系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时,为什么在单杠上两只手离得较近握杠引体比两只手离得较远握杠引体使劲容易,话虽一句,学生不必死记硬背课堂上分析得出的结论也能掌握了。

⑶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减少课堂教学容量,适当增加习题课和练习课的数量

课堂教学的宗旨是“学懂,会用”。初中毕业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物理时,一般学生反映“物理课听得懂,就是做不起题”,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没有真正学懂。或者是没有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能力,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前者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水平有关,后者需要有对学生的培训过程。因此,对知识点较多,学生理解困难的教材章节内容,有必要采取化整为零,分散难点,减少课堂教学容量,教师适当多讲例题示范,讲练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模仿的机会;对难度较大的习题,在布置作业时,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后,进行启发或分析,引路搭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索,这既可培养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做到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虽说是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任务,但这一能力的尽快培养和提高,是使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随时重视,注意反馈信息,即时调整学习中的偏差,弥补学生学习的不足。在习题课、练习课教学中,针对学生解题惯于死套公式的特点,专门让学生计算上当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例如,一辆汽车正以72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当司机看到交通红灯后立即刹车,汽车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5米/秒,从刹车起,经过5秒钟的位移是多少?一般学生按公式S=V0t+at2代入数据算出的答案分别有37.5米;162.5米;100米。这时抓住时机对每一个答案进行评析,指出计算的错处,同时正确演算给全班学生看,S=20×4-×5×42=40(米),使学生受到教益,从中具体地认识到学习和掌握好加速度这一物理概念和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解除学生做物理题不顺利的实际问题,采取一题多变的办法可达凑效。例如,在学习《运动和力》一章后,以“一物作竖直上抛受空气阻力作匀减速运动”为题材,在引导学生分析求解后,在小结中指出:此题可变为将物体沿斜面以一定的初速度上滑,又可分为有无阻力两类,每一类中又可求上、下运动的时间、速度、加速度等。通过对这一题的变化,使学生从众多繁杂的题目中找出共同的解题思路及方法,达到学一题,会一类,从而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⑷教学中注意与初中物理知识教学的联系

在备课中深入细致钻研高中物理教材所研究的问题跟相关的初中教材在论述、研究方法、教学目标要求等方面进行类比,找出存在的差别和内在联系,从而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如何引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用旧知识去巩固新知识,既跟初中物理教学衔接起来,也达到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要求。

⑸弥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描写和求解物理问题能力差的缺陷,教学中做好引路搭桥,使学生顺利跨过台阶

高中物理定量描述多,大量运用了数学知识,而初中毕业学生在高一物理学习中,一般不能运用数学知识描写和求解物理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物理教学中要用到的代数、三角、几何、矢量计算等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并在运用数学知识描写或求解物理问题中作出示范,教会学生运用求解的技能,使学生由初中物理学习比较顺利地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

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本人已经过两届高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将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学中,勇于实践,不断探知新理,求其更大的成效。

推荐访问:衔接 搞好 物理教学 尝试 高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