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请示汇报 >

创新导向的产业结构转型路径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新经济”由李克强总理提出,“新经济”不仅仅指的是三产中的新兴产业和业态,它的覆盖面较广,内涵较深,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新经济”下,小微企业和大企业都能有所作为。“新经济”起源于美国,但目前已发展至全球,克鲁格曼、樊刚、张瑞敏对其内涵都有各自的见解,究其实质,笔者认为,“新”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主要体现在新的增长动力、新的动力机制和新的经济结构,“新经济”是立足于知识经济,以创新为核心,科技为手段,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

过去20年间,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基本维持稳定状态,在也开始呈现下滑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则一直维持上升态势,且有赶超第二产业的趋势。1995-2014年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19.9%逐渐下降到9.5%,工业增加值2006年达到最高峰之后不断下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在2011年之后一直维持在4.5%左右,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表现相对稳定,虽呈下降趋势但幅度不大,2010年之后一直在1.8%左右徘徊,建筑业增加值呈现出U型,1995-2002年不断下降,低至5.3%,之后则上升到7.0%,金融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及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从1995年的5.3%、3.9%、7.5%上升到2014年的7.3%、6.0%、9.8%。

1995-2014年间,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减少,降幅高达35.86%,从事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却在2003年出现小幅增长,但2011年开始出现小幅度下滑,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增幅较大,增幅高达85.81%,一直高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且差距在不断拉大,如图1所示。

从地区来看,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而从分行业增加值来看,行业发展也极不平衡。

(二)我国产业结构呈现的特点

1.三次产业和主要行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

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最低且有下滑趋势,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震荡下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并有赶超第二产业的趋势。主要行业当中,工业对GDP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批发和零售业对GDP的贡献率有所提升并维持稳定,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自2010年之后逐渐上升,由4.5%增加至8.6%。

第二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呈现波段式特点,2001年降至最低点,2007年上升至最高点,随后对GDP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呈现倒V型,2007年达到最高,之后也一直下滑。主要行业当中,工业对GDP的拉动呈明显下降趋势,批发和零售业近几年对GDP的拉动率有所下降但趋势不明显,金融业对GDP的拉动率自2007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近几年趋势稳定,如图2所示。

2.产业结构调整不及时

2015年我国GDP增速自2009年以来首次低于7%,经济增速放缓,收入差距进一步增大,国内消费动力不足,过去那种以资源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我们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动力。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是滞后的,行业和地域都出现了失衡。需求旺盛、供应不足和产能过剩同时并存。周期性的经济放慢和结构调整同时导致了经济下行的现象。

3.需求转变倒逼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需求主要是温饱,温饱解决后开始从注重吃、穿的品质,到追求各种白色家电,再到买车买房,产业结构随需求变化也显示出了时代特征,从农业到包括服装、缝纫机等在内的轻工业和餐饮业,再到耐用消费品,逐渐发展至目前的支柱产业汽车和房地产,但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依旧是停留在对物质需求的转变上,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将和以往都不同,我们要从以物质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主的产业结构。

二、产业结构转型的意义

(一)产业结构转型是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

经济结构转型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最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世界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另一种是从某一种经济时代的一个阶段进化到另一个阶段,这是当代很多经济体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也是目前很多经济体所处的主要的经济阶段。而我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导致了政府过度干预,使得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主要是过度依赖东亚模式及现实困境。在着重发展工业经济及政府主导的经济体里,金融抑制是经济结构失衡的关键因素,金融抑制的存在使得服务业和制造业比例严重失衡。基于Pugno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显示,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且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积极影响的周期通常为3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可通过改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发挥政府在宏观战略指导上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问题,转变政府职能,最终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产业结构转型产生协同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升级从政策匹配视角看,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规制具有协同节能效应且协同效应较大。中国目前的经济状态跟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很相似,日本通过调整产业政策,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协调发展。自1970年以来,欧洲经济一直坚持内生动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情况下,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形式进行经济结构转型。新加坡在经济结构转型中,重点发展商业,利用科技发展新型产业,以产业集群来打造战略产业,通过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转变经济增长动力,从外贸战略、高新技术、人才、投资、内需、收入分配及制造业等方面全面带动新加坡经济增长。在向自由的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的变化会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及控制通胀水平,并可以产生更高的投资、消费乘数效应,但事实是,市场自由化会带来结构的巨大转变。随着改革的推进,市场的功能都得到了优化。通过CGE模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全面提高生产率,GDP、消费、就业会同比大幅上涨,如果重工业上涨,GDP也会增长,但对于轻工业和农业,效果不是很显著。

三、产业结构转型的路径

(一)开放服务业,深化市场改革

“十三五”期间,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投资、房地产和工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将逐步放缓,新兴增长动力创新经济和新型消费还在逐步发展当中,服务业和消费将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需求的改变,市场会有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美国的医疗与健康产业基本上占到GDP的1/5,与制造业持平。但因为中国固有的观念和体制,医疗健康、文化体育,甚至教育等产业都还在摸索中前行,需不断完善。中国的文化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远不及欧美日等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10%-15%。我国目前对服务业的开放还有很多限制,在新经济下应逐渐改变政府职能,让市场发挥作用。中国经济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渐进交替,时而停滞,时而快马加鞭,1994年市场化改革的加剧不仅减少了政府的新政干预而且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但结果表明,经济改革锐减反而增加了市场效率和经济弹性,使得产出波动较小。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改革已经征服了商业周期使得经济更加稳定。因此,深化改革不是以政府行政干预的手段来进行,而是让市场自行调节。

(二)科技创新和教育

工业化后期要增强工业增长内生动力,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供给动力,另一方面则是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需求拉动力,而最根本的动力则来自于创新驱动战略。中国经济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养老金改革、房地产改革、城镇化建设及工业化发展,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非技术和创新,而随着人口转型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开始逐渐强调技术和创新,中国的工业化从典型的依靠发展重工业及出口带动型增长逐步转向服务业及服务贸易。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质造”和“中国创造”,也许在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结构性失业,一方面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招揽不到人才,一方面却存在着过剩的劳动力无处安放。为避免20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再次出现,就必须通过教育改变人力资本结构,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提升学历层次和深化专业教育及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对社会人员或面临重新择业的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就业技能,避免结构性失业的大规模出现。这也是为了迎合即将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三)发力供给侧

从供给侧的角度促进结构转型,逐渐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打造能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供给体系。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应从基础材料型产业、汽车、电子等组装型产业逐渐转向节能型、技术型和高附加值型的产业,对于能源消耗过大、产能过剩的产业应减量经营,以应对成本过高的经济负担,通过市场让资源在产能过剩产业和高需求的新兴产业中进行配置。政府适当加以干预,形成新动能和传统功能转型的“双引擎”,使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协同发展,最终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升级及人力资本的提升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常态下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研究》,编号15EYB010。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商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

推荐访问:产业结构 导向 转型 路径 创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