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怎么写报告 >

历久弥新的东南大学

作者:jkyxc 浏览数:

2007年6月6日,素有“学府圣地”、“东南学府第一流”美誉的东南大学迎来华诞

巍巍学府 百年荣光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曾被称为“十朝都会”的古都南京以其山水城林和谐相映、历史文化悠久丰厚而闻名于世。百年学府东南大学就位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中,素有“千年文枢”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占地6374亩,拥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东南大学的前身是清代两江总督张之洞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5年改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更名为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首任校长郭秉文先生广延名师,戳力办学,东大声名日炽,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经多年发展,计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其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在中央大学本部的四牌楼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迄今,学校已走过105个年头。

东大的发源地四牌楼校区位于南京市中心的鸡鸣山下、玄武湖畔,是东吴五经博士、明代国子监所在地,千百年来就以“学府圣地”著称。今天的校园依然古朴雅致,处处弥漫着深厚的人文气息。于1923年落成的东南大学体育馆是中国高校第一座体育馆,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都曾在这里作过精彩的演讲。1931年落成的大礼堂造型雄伟、极具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是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屹立在校园西北角的古柏冠名六朝松,它虬劲苍翠、傲骨峥嵘,相传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大礼堂在东南大学海内外校友心中早已是母校的象征,六朝松则诠释着东南大学追求真理与科学的大学理念。吴健雄纪念馆建成于2002年百年校庆前夕,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第一座华人科学家纪念馆。馆内陈列着的物品向您展示着这位东大校友、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的光彩人生。

九龙湖校区地处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园风景秀丽,环境怡人。校区的建筑规划以东大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加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于2006年8月投入使用,一期建设工程包括教学区,管理、服务、生活区,总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新校区的启用,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东大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更使办学空间得到了全面拓展。

百年东南 育无数华夏英才

作为一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大学,东南大学俊彦云集。现有两院院士8位,尤肖虎、陆祖宏、洪伟、崔一平、王炜、王志功、黄庆安等25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另有正、副教授1500多人,博士生导师400多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国家“十五”863第二届领域及主题专家组成员5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6人。

东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也是人才济济。伦理学学科带头人、人文学院院长樊和平教授,经济管理学科带头人、经管学院院长徐康宁教授,法律学科带头人、法学院院长周佑勇教授,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凌继尧教授等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以培养承担国家和民族发展重任的精英人才和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才为己任,努力探索办学、育人之道。

东大学风优良名闻遐迩,“学在东大”已成为社会各界对东大学风的一致评价。历史上梁实秋就曾论东大学风之美为“师饱学而尽职,生好读而勤业”。优良的学风造就一流的人才。一百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有190多位东大校友入选两院院士。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为“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中,其中3位是东大校友。2006年,东大杰出校友任新民、黄纬禄还被授予“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的倪光南院士,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成功开发联想汉字系统。1982年13岁进入南京工学院少年班学习的沈向洋博士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创建者之一,并于2004年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学泽绵延、诚朴无华、致力于学的良好学风更体现在当代东大学子的身上。近年来,该校学生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第二、三、四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在2005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六个三等奖。戴戈,这位东大学子,曾经在第七、八、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获得两个特等奖和一个一等奖。

被誉为“人才培养”特区的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成立于2003年底,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任名誉院长。该学院是东大在原强化班基础上,按照精品教育模式,依托学校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优质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以培育英才的成功探索,也是东大教学改革的试验基地和管理改革的示范基地。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东大开展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自2004年以来,先后有10000余名学生参加训练计划,共产生3787项校级和院级成果。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是东大的办学指导思想之一。成立于1999年的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坚持“高格调的课程、高水平的讲座和高品位的活动”的理念,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这些系列讲座已经成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长期关心东大的人文素质教育,曾于2005年4月为东大师生作《音乐·艺术·人生》讲座,并于2007年4月再次在东大九龙湖校区举办“李岚清篆刻艺术展”。

集成创新 再铸辉煌

东南大学是一所工科特色明显,理、工、医、文、管、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学校设有32个直属院系,64个本科专业,206个硕士点,9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6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在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同时,东大还形成了一批在全国高校中都极具影响的优势学科。在2002-2004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东大有11个学科名列全国高校前十名,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6个学科位列全国高校前五名。在2004-2006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东大还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截止目前,已有18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作为全国科研综合实力十强高校之一,东南大学一直以科技创新、科教兴国为己任。2000年以来,学校明确了“坚定不移地走以创新为主导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与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建设道路”的发展战略,围绕着“政府最关心、企业最感兴趣、老百姓最需要”开展科研工作,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基地。多年来,东大科研经费和申请专利数均处全国高校前列,2006年科研经费达5.56亿。

目前,东大设有20多个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机构,拥有的建筑学科、移动通信技术、显示技术、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技术、专用集成电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都是国内一流的高科技,有的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十五”期间,学校相继成功研制CDMA移动通信技术、PDP平板显示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现已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现代移动通信、显示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

2006年10月,由尤肖虎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领衔组织实施的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我国第一个第四代移动通信现场试验系统—“4G外场实验系统”在上海构建完毕并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标志着我国4G研发水平已处在国际前沿。

由东大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荫罩式等离子体显示器(SM-PDP)研制”课题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42英寸全彩色高清晰度SM-PDP样机在东大研制成功,目前,该产品已进入中试阶段并已落户南京高新区,这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对大屏幕高清晰平板显示器的技术垄断,为我国PDP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途径。

东南大学围绕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展开技术攻关,研发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多项国家大型重点工程的建设和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如现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相继在北京西客站、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奥体中心、南京地铁等30多项重大工程中应用,解决了大跨径结构的技术难题,并使节钢率达到20%-30%。

2001年,东大推出以“服务区域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为主题的科技成果“大江南北行”活动,将一批高新科技成果送到市县和企业。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15家首批试点及22家首批授牌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该园充分发挥了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作用,不仅在科技园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以东大参股企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的聚集区,而且已成为东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规范发展的重要基地。

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现已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莱恩、沙巴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都曾来东大讲学、访问。

丁肇中领衔的AMS-C实验室落户东南大学则是学校开展开放式科学研究、加强国际交流的产物。2006年3月,东南大学AMS-C实验室正式建成并联通运行,这标志着东大已经成为中国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并成为除中国科学院外,中国大陆第一所全面介入该项目的高等学校。

以改革促发展 以联合求发展

改革是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动力源。东南大学一直以来就有以改革促发展的优良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学校就提出了“以改革促发展,以联合求发展”的思路,并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体制改革,为东大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6年6月,东大新老校领导班子更迭,43岁的易红教授出任新一届校长,学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服务于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易红校长要求全校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确保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

2006年东大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热潮,先后推出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博士生导师遴选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2007年新年伊始,又出台了《东南大学高水平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并修订了《东南大学突出成果奖励暂行条例》。作为人才强校战略的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必将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一百多年来,东南大学积淀了厚重深沉的优良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那种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东南大学这片热土,融入到每个东大人心中。

浩浩长江浪依旧,巍巍学府今更新。奋进中的东南大学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奋进”之校风,“止于至善”之校训,开拓创新、争先进位,努力推进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推荐访问:历久弥新 东南大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