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怎么写报告 >

评述“前陆盆地”名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引用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本文以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为主题,探讨前陆盆地名词的引用问题,重点在于反思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发展问题。首先结合国外的前陆盆地名词演变沿革、特征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前陆盆地的特征进行了说明,最后以讨论的方式,探讨了中国中西部前陆地定名问题、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形成动力学机制问题,以及对发展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反思。

关键词:前陆盆地;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石油构造学

伴随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我国在石油开采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市场化发展,石油化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加上我国资源的匮乏,也先后与中亚各国进行了合作,铺设了大型的管道,而且我国石油业的发展离不开石油构造学方面的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与新型理论的创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思考与反思。

一、前陆盆地

从国外来看,前陆起初定义为与造山带毗邻的稳定的克拉通或地台的边缘地区,也普遍认为它是不受褶皱大构造单元作用的影响;但当板块构造学说于1974年提出并获得大泛围承认后,前陆盆地的命名就被正式提出,主要是根据板块地壳的会聚方式进行类型划分,大致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印度——恒河盆地、阿尔卑斯北麓拉石盆地)、弧后前陆盆地(落矶山盆地);至1980年代,全球中、新生代巨型构造体系对环太平洋与B-型俯冲带配套的A-型俯冲带进行了明确划分。

在前陆盆地概念方面,将其当作较为特殊的沉积盆地,用板块会聚与碰撞解释;而在前陆盆地系统构件中,则以聚集区、地球动力作用、周缘或弧后褶皱冲断带活动作为解析依据,具体而言有四个单独沉积带,如顶部尖灭带、前渊、前缘隆起或称前隆、后隆,通常的研究表明前陆盆地的延伸长度相当于冲断、褶皱带长度。

从前陆盆地的构造单元组成方面看,其中包括中、新生代岩浆弧(喜马拉雅造山带)、褶皱与冲断带(深部有堆叠构造,也称为前陆盆地活动翼)、深坳陷或前渊(常见陆相磨拉石沉积)、前陆斜坡(稳定性强)、前缘隆起(采用薄板弹性负荷原理);

在成因模式上多以克拉通边缘岩石圈负载作用相关联,如造山带相对隆起、负载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与后期粘性形变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前陆盆地动力学机制。

二、中外比较

在中国西部前陆盆地方面,陆内俯冲型(也就是C-型冲断带)油气勘探方面的研究表明,我国中西部盆地边缘的八个冲断带跟前渊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关系密切,并通过对这方面的探析,提出了九个前渊,论证结果也常实证,尤其是对深部地壳结构运动学的论证推断出了它向造山带潜滑的可能倾向;

首先,在陆俯冲型前陆盆地发育时间方面,塔里木、华北、扬子古板块与准噶尔、柴达木板块,通过广海沉积转移为陆盆沉积阶段,也就是说它形成于晚古生代(四川、柴达木盆地除外),与国外的中、新生代结论存在差异;而在与其相邻的造山带未发现同时的岩浆弧,也与国外的结论有区别,而且非常明显(中天山南缘除外);在天山南、北缘,祁连山南北缘、西昆仑北缘冲断带,以新生代形成为主;而内蒙一带的山冲断带多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期间;至于前渊与前陆斜坡则存在不对称坳陷、陡翼,可以根据陆相地层来加以解析;前隆表现在此并不明显。

其次,中外对比可以发现在前陆盆地方面我国与国外共性之处较少,差异较大,尤其以我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为例,个性差异很大;比如在区域构造位置方面,国外以巨型造山缝合带、大型克接通确定,我国以造山带、微陆块确定,而在盆地的基本结构方面,国外均有四个显著特征,我国基本结构规模较小,发现前隆并未显著表现,且缺少岩浆弧;在动力学背景方面,全球性的洋、陆俯冲或陆陆碰撞会涉及到A型俯冲,而我国以C-型领会冲相关,且仅在局部范围;还有沉积体系配置、前陆冲断带发育程度、前陆盆地发育程度、盆地沉降、发育阶段都有差别,需细致探析。

三、反思

A-型俯冲、前陆盆地作为构造术语,给我国地质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探讨与勘察及理论解析、论证方面的结果却表明,生搬硬套国外的命名与理论,很难正确的解释我国石油构造学;其间的原因在于欧美地学界建立了构造模型,但对于地质背景的了解较少,而中国内陆却存在微陆拼接、软碰撞等活动性较大的基本地质结构演化特征,因此,在套用时往往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反而是以理念进行从上到下的形而上指导,所以,近年来我国诸多学者与业界人士也不断提出对含油气盆地的定名问题的置疑,目前中国陆地质结构方面的探索者也提出了一些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理论,比如C-型俯冲、陆内俯冲等,这也与我国内陆的多块体拼合构成有关,而前陆盆地等也是在先前非常有创见性质的学说认识,所以,在构建石油构造学、盆地模式时,应该积极增加勘探工作,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调研与丰富材料中进行整理、抽绎、衍生出原则与规律,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地质情况的新型理论。

总之,在新的时代需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先导,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尽管这些年来,随着科学认知不断的更新与理论建设,我国在这方面也将做出新的认知与新的理论创建,而且这些理论将以我国的具体实情为基准。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广泛的交流,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侯连华,王京红,邹才能等.火山岩风化体储层控制因素研究——以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卡拉岗组为例[J].地质学报,2014 (4).

[2]贾承造,魏国齐,李本亮等.中国中西部小型克拉通盆地群的叠合复合性质及其含油气系统[J].高校地质学报,2015(4).

推荐访问:盆地 油气 评述 在中 国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