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怎么写报告 >

地方高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在我校“1+3”教育模式下,针对物理学专业的师范特色,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与一工部教学特点的衔接,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突出人才培养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顺利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实践效果,为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78-03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四层含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院校也进行了相关专业的探索与实践[1-3]。结合我校校情和物理学专业特点,物理学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我校物理学专业为师范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中等学校提供师资;由于国家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建立,挤压了我校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我校从2006年秋实行了“1+3”教育模式,全校所有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在新成立的“一年级工作部”接受一年以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主的通识教育后,二年级再分流到相关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在一工部综合测评成绩在专业前20%的,有机会转一次专业,物理学专业属于净流出的专业,没有转入,造成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而且,对于物理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来讲,他们与物理课程“隔绝”一年后,要在三年的时间里学完原来四年的物理学专业课程,学生的专业课任务很重。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1+3”模式,必须加以改革并付诸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核心是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对教与学的效果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学校“1+3”教育模式下,对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可以更好地与一工部教学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一工部通识教育实施的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于专业前景和专业方向有较好的认识,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物理学专业每届都有近20%的学生转至其他专业,这样对物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了解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情况、对专业课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适应情况,每年都对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后的学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并完成调研报告;在学生毕业前夕即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也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同时,多次召开了人才培养计划的研讨会、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等研讨会,听取校内外专家的意见。通过研讨不断理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的思路。先后对国内985高校、211高校、石油院校、省内同类学校的物理学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国内外高校物理学的基本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动态,结合我校和我院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以能力和创新为主线,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技能熟,创新能力强,适应口径宽,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人才;强调人才培养中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为了适应学校的“1+3”教育模式,针对物理学专业的课程特点,结合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规划,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纵向联系,课程整合。注重物理学专业课程的纵向联系,进行课程整合,打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将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安排在连续两个学期授课:打通了力学-理论力学、电磁学-电动力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强化了课程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将选修课程分成了理论模块、应用型模块、师范类模块等几个类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选学其中一个模块,这种做法拓宽了专业口径,也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2.紧跟发展,更新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融入物理学和相关科学最新成果,紧跟现代科技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在课程中物理学最新成果的介绍,如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后,都请相关教师为学生作关于获奖情况的学术报告。

3.横向关联,拓宽内容。加强和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和光电子、材料、能源学科的关联。为学生的深造和就业提供宽口径的选择空间。

4.加强实践,突出技能。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本着基础理论教学坚持“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了各类竞赛、实践活动,加强了实践活动的辅导工作。争取了各方面对近代物理实验室的投入,更新了一批实验仪器,制定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同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三)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开展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研究,建有省级精品课程“光学”、“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Mechanics(力学)”、校级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原子物理学”与“电动力学”的课程网站;大多数专业课程有自制的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专业课教师均全部或部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同时考虑到物理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对重点的理论推导部分要求教师结合板书讲解。

(四)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

为加强与一工部教学特点的衔接,加快学生从大一到大二角色的转变,特别是大学生在校八个学期中的低谷期时加快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和建立,平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质量监控。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狠抓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及时将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反馈的意见告知任课教师,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教师对期末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稳定专业思想,突出人才培养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可以通过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的途径和方法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克服了以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拓宽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练专业核心课程,扩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建构了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质量监控。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本着“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强调精品意识”的原则,为建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服务,有效地与一工部教学体系衔接,对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构建了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精品化、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抓好专业思想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学院对一工部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通过高年级学生言传身教,以理服人;加强教师和学生沟通。分阶段、分年级的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一年级:加强引导,稳定思想;二年级:学习方法的引导;三年级:强化能力与素质培养;四年级:抓考研,促就业。通过以上教育活动,学生的专业思想初步稳定。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三)课程教学与实践

课程系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根据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拓宽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练专业核心课程,积极扩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本着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各类学科知识体系之间以及内在的逻辑性、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制订教学进程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与一工部教学特点的衔接,加快学生从大一到大二角色的转变,加快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和建立,平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四)突破物理学专业的局限,拓宽培养口径

将物理学与光电子、能源、材料等学科的结合和应用纳入教学内容,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型意识,培养专业技能熟、创新能力强、适应口径宽的全能型人才。加强实验室、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互为补充,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光学”、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仅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还为开展研究创新性实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人才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以“打厚基础、拓宽领域、提高能力、培养个性、增强适应性”的课程建设为原则,对课程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优化,根据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系统。加强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强调人才培养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近几年物理学专业考研率、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获批项目数位居学校各专业前列,在全国“人教社”杯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上表现突出。同时,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二次就业率”也稳步提高。

四、结语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可行,还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对教与学的效果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重点是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研究情况进行汇总、整理,不断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我校是一所地方性综合类高等学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为拓宽物理学与学校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任常愈,等.基于CDIO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2).

[2]富笑男,刘琨.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

[3]李卫东,等.地方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205)。

作者简介:肖循(1969-),男,湖北钟祥市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与物理教学。

推荐访问:物理学 实践 高校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