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怎么写报告 >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福州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作者:jkyxc 浏览数:

工业是福州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和促进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201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500.22亿元,同比增长12.4%;完成增加值1837.93亿元,同比增长12.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连续5年位居东部沿海省会中心城市前列。全市共培育形成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等4个千亿产业和华映显示科技、清禄集团等10家百亿企业(集团);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8.6亿元,同比增长12.7%;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87%,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

一、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福州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迅速形成生产力来实现规模扩张,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视不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产业长期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中低端环节。进入信息化时代,福州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发展先进制造模式所需的高端传感器、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基本被国外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严重阻碍福州市产业从成本竞争向效率竞争转型升级。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钢铁行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市场需求,钢材价格持续走低。受房地产投资收缩,新开工项目减少的影响,水泥、建陶、石材等行业市场需求不振,产能过剩严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困扰福州市工业长期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培育不足。智能制造产业、云制造产业等发展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增长点还不多。

三是发展环境亟待优化。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各种矛盾逐渐显现,企业家信心指数持续下跌,给工业企业投资决策、融通资金、生产经营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凸显。工业行业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偏低,长期在6%—7%低位徘徊,近两年进一步下滑至6%以下。由此导致资金、人才等资源大量向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流动,难以吸引到优质要素资源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此外,工业领域的普惠性政策不足,诸多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创新创业投资支持,错失企业高速成长的最佳时期。

二、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工业领域新增长点。坚持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驱动、质量品牌、绿色发展等重大工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装备等有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充分发挥战略、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发挥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向价值链高端演进。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切实发挥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重塑工业转型发展新引擎。坚持把提升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增强福州工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要围绕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力争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基础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福州市工业的基础能力、国产智能产品技术和装备水平。要着力建立健全福州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支持众设众包、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

三是发展智能制造,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生产新方式。坚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战略重点,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和信息化发展趋势,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生态体系。要以应用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着力扶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和大数据技术应用,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要加快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及应用,大力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业务发展。

四是加快绿色发展,构筑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工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提高智能产品、智能装备的制造能力,为农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更加节能高效的设备。加快节能环保、再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探索能源合同管理、节能资源协议、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工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要促进能源资源的优化调配,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行业为重点,组织开展低碳技术试点,推动建设一批低碳工业园区。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工业转型升级新活力。坚持简政放权,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做好“减法”,重点清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工业领域的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从加强依法监管、完善监督检查、提高服务能力、推进行业自律等方面入手,守好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保标准、用户权益保障等“红线”,将工作重点更多放在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平台,更好为企业服务上来。

六是深化对外开放,拓展工业持续发展新空间。坚持统筹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构建工业开放发展新格局。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对外开放新的战略部署,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拓展化解过剩产能的新途径。二是密切跟踪、主动对接福州自贸区工业经济开放发展新要求,在“负面清单”管理、产业安全审查、开放环境建设等方面拿出务实举措,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自贸区优势, 发展跨境电商、跨境物流,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加快自贸区信息化平台等建设,率先推行各类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政策,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三是更好地帮助福州市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福州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奠定产业基础。积极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投资、贸易、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加强电子信息产品、船舶、家具及装饰品、钟表等重点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主动对接中韩、中澳等自由贸易协定,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出口新兴市场。四是不断加强对台交流合作与区域协作,充分发挥对台的“五缘”优势, 进一步推进榕台在先进制造业、电子商务等产业的深度对接合作。更好地让台资企业在榕落地生根,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公平,更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

三、2015年福州工业稳增长促转型抓好六方面重点工作

(一)强化龙头引领作用,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一是加快培育壮大百亿企业。争取新增120家规模以上企业,着力扶持44家省级(央企、省企)制造业龙头企业,新培育经纬集团、宝钢德盛不锈钢、捷星显示科技、力恒锦纶科技、恒申合纤等5家百亿企业,使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企业达到15家。二是加快培育壮大千亿产业。在进一步壮大纺织化纤、机械制造、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现有4个千亿产业基础上,新培育电子信息产业超千亿规模,使千亿产业数达到5个。三是持续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突出抓好绿色建材、高性能钢筋、高效节能电机推广。四是支持企业开拓市场,落实好已出台的支持医药、船舶、新能源汽车企业开拓市场等政策措施。五是加强和完善福州市重点工业企业运行监测网络平台体系,强化政策储备、要素保障和应急协调。进一步做好服务企业工作,提高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和要素保障能力,密切跟踪分析行业发展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好工业运行质量评价发布,确保工业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二)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是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招商引资力度,抓好项目建设。二是调整优化全市工业布局,逐步提升产业层次,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加快福州高新区、临空经济区、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等新设立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现有工业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抓好软件园五期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千亿产业园区。加快东南汽车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运用,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用智能设备取代老旧设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用电子商务提高企业供给和销售服务效率,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形成新的“混合动力”。全面加强机械、纺织、冶金、建陶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施100项重点技改项目。鼓励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实现增资扩产、发展壮大。大力实施商标、品牌和质量强市战略,支持企业收购国际知名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名牌产品。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智能制造试点

一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出台工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政策措施,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引导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加快“机器换工”步伐。培育工业互联网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创建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实施“百千万”企业示范推广工程,加快智慧企业建设。以创建“软件名城”、“智慧名城”为抓手,发展壮大信息软件产业,建立健全推进两化融合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中心。加大信息消费力度,建设数字家庭“1+1”试点项目,引导数字家庭企业与运营商、开发商合作,推动在建楼盘数字家庭整体应用。推动公共无线网络商业模式创新,统筹发展公共无线网络。二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业制造业服务化试点示范,支持制造企业整合研发设计、供应链物流、融资租赁、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资源。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融入鞋服、电子、汽车等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引导制造企业采取直接租赁、售后回租、厂商租赁等方式推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开拓市场。

(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

一是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围绕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发展需求,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创新主体建设。二是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编制、发布机械装备、新材料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链引导目录及重点产品和技术发展路线图,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三是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以法律手段保护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企业从粗放加工型转变为创新提质型。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加快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制造、通用航空制造、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启动建设长乐MS760飞机制造、中航国际通用航空飞机制造等项目。继续支持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

(五)不断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一是加强政策服务。落实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加强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效果评估,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和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实施扶助中小微企业专项行动。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拓宽政府资金增信范围,为中小微企业股权质押融资、信贷融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提供增信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和融资,落实“万家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发挥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等类金融机构作用,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和风险排查,支持县(市、区)政府整合资源,设立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推动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分离配套业务及特定工艺,把中小微企业纳入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实现“以大带小”、共同发展。打造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育成中心”和“孵化器”,引导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四是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枢纽平台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推进枢纽平台与信用信息平台对接,增进信息共享。五是提升中小微企业管理水平。开展中小微企业管理咨询、管理人员培训,引导中小微企业健全财务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活工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主业不突出、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实行同类合并,或通过股权置换、股权转让、交叉持股等多种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引进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并购基金,实现股权多元化。二是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投资准入,简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挥民间资本在工业投资的主导作用。三是大力推动兼并重组。重点围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协调债权债务重组、更好发挥优势龙头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要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机制,建立兼并重组重点项目库,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改善对企业兼并重组的审批、信贷服务。要按“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实施重点兼并重组项目,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支持并购重组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及等量产能转换发展先进产能项目。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经信委)

推荐访问:福州 转型 步伐 深度 融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