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小学科学课渗透德育的策略

作者:jkyxc 浏览数:

科学是一种品质和習惯,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而科学具有两面性,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也可以让小学生养成不良习惯。现在社会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渗透其中,让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

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冬季窗户上出现的冰花,在同样光照之下,穿白衣服比穿黑衣服感觉热等,这些生活现象都是学科知识的体现。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并在思考中引入德育。比如,教学接合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科学家做出的重大贡献,并将他们的科学实践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并造福人类。如通过讲解“瓦特蒸汽机”的故事,瓦特给世界带来巨大贡献,而这个科学的发明就是源于生活现象,水在烧开时会将壶盖顶起来,并通过后期的多次改造,最终将蒸汽机用到了轮船、工厂及火车等方面,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此外,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从而提升科学观察能力,并在其中渗透德育。比如,在三年级科学教材中,通过对动物和植物的实验观察,发现其中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对蜗牛、蚂蚁等动物的观察,和对植物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情怀。

课前准备德育内容

从课程内容及课程类型来看,小学德育课程和小学科学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学科,且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因而,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对科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解剖,明确教学目标,并仔细分析课程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并从中找出有关德育的内容。其次,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做好预习与备课,如何把德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并把德育和科学教学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双赢,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德育内容影响科学教学。比如,在“眼睛和照相机”学习过程中,为了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眼睛”和“照相机”的工作原理,从这些配置和工作原理中总结出关于德育的内容。一方面,照相机的正常使用需要有电池,并熟悉按键的操作,并对照相机进行定期保养。另一方面,眼睛作为人体的重要功能体,需要注意用眼卫生,定期做眼保健操。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明白如何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细节中培养良好习惯

好的习惯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积极影响,而坏的习惯甚至会影响一个孩子的终身。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者的习惯直接关系到实验的结果成败,并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如用手直接拿实验对象,可能会影响生命体的体征等。因而,为了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需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在小学科学中“声音”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了三角铁和音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声音的变化和声音是怎样产生有一个理解。但是,在课堂之上,很多学生刚到教室就迫不及待拿起实验工具进行敲打,造成教室内产生各种噪声。通过这个现象就可以看出这是个坏习惯,小学生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随意使用实验工具,假如实验工具是危险的液体等,就可能导致出现危险。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解实验操作的危险性,并让学生应该遵守实验操作规矩,并自觉维护实验秩序,这就是德育渗透科学教学的体现。

在课外延伸德育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集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于一体的自然科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具有启蒙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内容十分重要,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但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需要在课外进行知识延伸教育,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到科学知识,提升生活能力。此时也应该注意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提升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如可以派学生到养老院进行调查的科学活动,通过将课本上的科学知识讲解给老人,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演讲可以为老人送去欢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对科学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该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是德育渗透教育的良好载体。为此,需要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引导及课外延伸等方面,推动德育的渗透,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

推荐访问:德育 渗透 策略 小学 科学课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