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请示汇报 >

谈我国设计业发展中面临的若干问题

作者:jkyxc 浏览数:

中图分类号:TU88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指出我国设计业在理念、学科认识、市场、宣传普及4个方面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面对挑战,如何解决设计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设计业 理念 学科认识 市场 宣传普及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负面效应的持续显现和深度化,在我国经济不能独善其身的背景下,我国设计业必然受到影响。“在这样的危机面前,有人坚持,在中国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大力倡导文化创意产业、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政策面前,中国设计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政策契机”。但是契机能否成为现实、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成为现实、我国设计业能否必然的抓住这种契机,却依然存在很多未知,因为我国设计业存在其必须应对的问题。文章就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我国设计业对西方理念的吸收与扬弃

上世纪80年代,面对东西方设计的客观差距,中国设计业从高等设计教育到设计市场,国外经验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态势,在几乎不被研判的情况下盲目引入。

诚然,面对落后,中国需要学习,对于学习,有时摹仿或照搬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对于学的目的不能只因袭和追崇。就像一棵植物被移植到另一个环境,不管将来它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作用,但一个基本前提必须遵循,那就是这棵植物首先要能被环境接受,并在移植后首先适应环境发生必要的改变,因为环境是主体。而事实上,中国设计业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时,很多情况下,恰恰忽略甚至主动丢弃了自身的文化主体,完全以西方为标准,用西方认知体系和相应环境下的“设计”,机械而教条的规范自己,以致国外设计一度成了参照系和矫正自我的坐标。这种用“接受”对待外来、用“否定”批判自我的学习心态,不是谦虚求进,而是严重缺乏民族信念和自信。

20世纪90年代,中国设计业开始出现一些可喜现象:中国设计不管是教育还是实践,似乎迎来了自己的百家争鸣时代;一些探索结合中国文化特质的教育、研究、市场行为不断出现,并且这种结合已开始脱离狭隘的形式层面;许多学校开始谋求自身的特点和新的发展之路,学校间的差距日趋明显;中国设计师的力量开始在世界设计舞台显现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迅速提升、民族自信心不断高涨,大环境诱因下的中国设计业自觉考虑“本我”的行为特征越来越明显。同时,中国设计业进入了又一个发展阶段。一些情况发生了明显改变:今天东西方设计在感观上的差距所带来的精神刺激,已远不及刚打开国门时那么强烈,长期且不断便捷化的信息交流,能及时获取世界设计的最新信息;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设计业已积淀了相当多的经验,并成为一种力量,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资本和能力。

但在这些可喜的现象背后,昧外的盲目性仍然存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至少在整体上,中国设计业仍然严重缺乏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泛西化色彩依然浓厚,其明显的表现就是:中国设计业的标准体系仍然无从感知;具有中国文化本源性的设计意识形态还很模糊;西方设计在中国设计界依然是一种强势的榜样姿态。从这些方面来看,与上世纪80年代并没有本质区别。

面对世界设计的多元化,中国设计业如果不能看到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并立足文化母体树立“差异化”的认知心态,将永远处于一个尾随者而非追赶者的境地,由此,即便机会到来,其作用也难于最大限度的体现。

设计教育的学科认识问题

1998年某知名设计院校并入某知名大学时提出学院名称为“设计学院”,结果被否定,否定的原由包括设计的学科独立性和合法性。设计学虽“学科”规模庞大却本质上形而不立、有实无名,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在中国,人们对设计的认识受大美术观念的影响很深,并且,目前设计学科内还没有形成成熟而富于体系的理论,能将之与艺术作清晰的界定。艺术“第一性”甚至“决定论”的认识倾向在设计的学科认识中还很普遍。然而,今日的设计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能够全面评价和透析,“艺术”已不能独立支撑今日的设计学。

其次,基于学科独立性的原创理论及认知方法体系几乎没有,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其绝大多数理论是依托其它学科的成果才得以形成,学科基础理论和学科框架性研究严重缺乏,致使无法为学科独立性和合理性提供有力支撑,更难于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第三,尽管人们已经完成了由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的认识转变,但设计教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工艺美术教育的模式。此外,尽管一种新的设计学科力量正在形成,但究其实力尚无法与传统工艺美术体系抗衡。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设计教育就其整体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学科从属混乱不清、关系杂乱无章。如一个二级学科——艺术设计几乎是万能百科,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并列,建筑学与艺术学同级等现象都是学理上难于理解的。试想,一个专业如果连起码的学科关系尚未界定清晰,其专业人才培养又何来科学依据和控制标准。

经验美育色彩浓厚。尽管在认识上人们已经实现了由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教育的转变,但落实到教学层面仍然没有走出工艺美术的束缚。某种层面上,与其说是在教学生设计,还不如说是在教学生另一种介质语言的纯艺术。这种受教学者和学习者素质严重制约的教育模式,很容易使知识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被主观的曲解,根本无法保障当前情况下的教育质量,更不符合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

设计市场问题

我国设计市场混乱,并且这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暴露出来。它所涉及的方面很多,表现也很复杂,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行业规范和市场监管基础条件差

尽管国家对设计类公司在注册上有要求:如人员学历层次、注册资金、经营项目等等,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的法律依据,漏洞客观存在。目前,除建筑设计行业较为严格的执行注册师制度并相对规范且体系成熟外,其它设计行业几乎处于“放羊式”状态。设计行业一片虚幻的繁荣背后,掩饰不住整体行业总体服务水平低且难于良性提升、企业创立容易却难于壮大、资费杂乱无章标准难立、市场难于与教育有机结合的粗放现状。

(二)设计消费的市场环境没有真正形成

由于我国产品市场的主体消费意识尚处在一个过渡时期,能把设计付费自觉当成一种消费的人群毕竟还是少数。此外,由于多种不平衡因素,设计需求及建立在这一需求基础之上的设计水准和资费也因此不平衡,许多设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与同行恶性竞争,很多做法更是直接扰乱了市场秩序。

(三)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设计发布、注册制度不健全,设计产品很轻易也很轻率的就流入市场,所谓轻易是指一件设计产品实际投放难度低,出了问题往往是事后追究和责罚;所谓轻率是指设计方或客户对自身知识产权缺乏保护意识。设计软件低廉、图库使用普遍、作品抄袭等现象严重,这既是我国设计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一个集中表现,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个行业目前的发展层次和执业操守。

(四)对设计的服务性质和工作构成的认识层面较浅

目前,不少设计主体对所从事的工作仍停留在“图形”技术服务的低级层面,忽略或难以看到设计在解决问题时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最终的设计成果只是这一系统工作的呈现,其中纯图形工作尽管依然重要,但已经环节化,所占整体工作的比重也越来越小,诸如数据收集、分析、研判等环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设计的产业归属性和设计在产业链中的本位要求越来越突出。

上述原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制约着我国设计市场的良性发展。而没有良性的设计市场,我国设计业很难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取得突破。

设计自身宣传及教育普及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后,一些国家开始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扶持本国设计业发展,在这些推进设计业发展的行为中,都不同程度涉及设计的宣传与普及方面的工作,“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展设计教育,已经是不少经济和技术发达国家普遍认可并付诸执行的一项人才培养措施”。这主要是因为:设计作为一种以智力服务为基础的新型产业,它需要建立在必要且合理的消费基础上,这就首先需要消费者确立对设计的价值判断和认可的能力;设计是一种高智密度的创造行为,认知设计的过程有利于认知主体认识和培养创新信念,进而对推动社会创新环境的建设有利;设计创新与个性消费黯合,它对人的个性认同和发掘同样有利。

而我国除了高等设计教育,其它形式的有组织、成系统的设计教育几乎没有。因此,社会对设计价值并没有普遍认同,当然设计在经济方面的作用也就很难更好的发挥。

只有当人们认识并切身感受到设计的价值和作用,才能真正认可并尊重设计,进而设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而设计业在我国的宣传和普及却是一项艰难的工程,如果不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这项工作,仅凭学界或业界的自发力量,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周期。

结论

综上所述,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加速我国新一轮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进程,在今后的发展中,智力产业会继续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业的发展契机显而易见。但是,我国设计业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还没有真正成为一种“必然”且被普遍认同的主动参与力量,其目前更多受惠于经济发展。因此,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设计业必须正视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

3.许翰锐.设计教育普及之我见[J].工业设计,2007(6)

作者简介:

张洪艳(1977-),女,汉,辽宁铁岭人,江南大学硕士在读,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系讲师,从事包装设计、图形元素的作用原理方面的研究。

吴建勇(1978-),男,汉,江苏高邮人,江南大学硕士在读,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系讲师,主要从事空间环境与人群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

推荐访问:若干问题 面临 我国 发展 设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