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请示汇报 >

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宜昌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按照“拓展骨架,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城市美誉度”这一指导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宜昌经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十一五”时期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宜昌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关键词 宜昌 省域副中心 快速发展 战略定位

加快把宜昌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宜昌市继建设葛洲坝、三峡工程后的第三次重大发展机遇。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宜昌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十一五”时期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宜昌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市呈现“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效益提升、发展后劲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在全省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更加突出,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初步实现了五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

(一)综合实力实现了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新目标

“十一五”以来,宜昌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份额逐年提高,在中部地区和沿江同等城市中的排名实现晋位升级,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在中部同等城市中排名第三位,仅次于洛阳市、南阳市,比2005年提升2位,为我省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市综合实力在全省仅次于武汉市,在14个沿江同等城市中居第4位,跻身全国百强城市。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1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9.3%提高到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95.8亿元增加到900亿元以上,增加2.04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2.5亿元增加到62.6亿元,增加1.79倍。

(二)工业经济实现了向工业大市发展的新突破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工业的加速发展期,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实现了规模由小到大、实力由弱到强的转变。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93.54亿元,预计2010年达到1900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2.55倍。预计到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十五”期末的246.6亿元增加到660亿元,占GDP比重由40.6%提高到46.6%,提高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2009年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量的85%以上。截止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29家,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向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变化

“十一五”时期,全市农村发展出现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飞跃,呈现出城乡联动、工农互动的新格局,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建立,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县域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有4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十强。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57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72.02亿元,增长84.7%。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水果、畜牧、水产、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产值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生猪、柑橘、高山蔬菜产量居全省第一,成为湖北重要的绿茶生产和宜红茶出口创汇基地。采花毛尖、秭归脐橙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体制创新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建立了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多方筹措资金40多亿元,全面完成727户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安置职工21.6万人,宜化集团、兴发集团等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市域经济的主导,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

(五)人民生活实现了向总体小康发展的新水平

全市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预计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156元提高到13870元,增加57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08元提高到5600元,增加2492元。住房、汽车、家电、旅游、教育等成为五大消费热点。社会民生得到较大改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环保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创造了走在全省前列的良好成绩。

“十一五”的发展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相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虽然较快,但综合实力距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市2009年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额的9.92%,与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虽然迈出可喜的步伐,但高附加值的产业少,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较大。全市产业结构偏重,化工、建材、冶金等产业能耗较高,占地较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和产品层次不高,节能减排的任务较重。三是发展方式虽然转变较快,但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全市新兴战略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产业规模小,市场主体不强,配套能力不够。现代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偏低。

二、“十二五”时期宜昌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建成中部地区及长江沿线新型工业强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市。

(一)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及长江沿线新型工业强市

坚持工业强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扩大工业经济规模,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一是着力打造“沿江百里工业走廊”。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将宜昌城区至枝江沿江100公里区域全部纳入重点优先开发区域,建设10大工业园区,打造“百里沿江工业走廊”,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市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二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电力、化工、装备制造和食品医药四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化工、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水电能源、食品医药等产业过50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电子信息产业,努力建成中国新兴药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材料生产基地、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环保装备基地和节能电光源研发生产基地。

(二)努力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着力打造一个核心景区、六大旅游板块、两大特色旅游新区和两条城市景观带。一个核心景区,即以三峡大坝为龙头,以“两坝一峡”和都市旅游为依托,建设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六大精品旅游板块,即大力发展清江民俗、三国文化、屈原、昭君、柴埠溪后河和嫘祖故里六大旅游区,形成旅游系列品牌。两大特色旅游新区,即建设江北发展大道商务会展新区和江南点军五龙旅游新区。两条城市景观带,即城区沿江景观带和宜神公路生态景观带。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培植旅游骨干企业,努力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三峡旅游目的地城市和三峡旅游龙头,初步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三)努力建设三峡现代物流中心

以建成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长江中上游交通物流枢纽,南北交汇、通江达海的物流通道为目标,依托港口、机场、车站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以坝区、宜昌城区、猇亭区为节点的三大物流圈,建设以花艳、太平溪、茅坪、云池、红花套、晓溪塔、东山、云池、枝城、三峡机场为节点的九大物流园区,把宜昌建成长江流域最大的煤炭配送基地、重要的商品汽车配送基地、重要的矿产资源配送基地、重要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和鄂西渝东商贸中心,使物流产业成为宜昌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努力建设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

坚持以打造创新型城市为重点,统筹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发展,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科教文化支撑。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发展机制,建设三峡区域职业教育基地和人才培训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推进城市文明创建,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五)努力建设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市

坚持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以县城为依托,中心集镇为主体,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服务和市场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争取有更多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先进行列,有1至2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加快山区贫困县脱贫奔小康步伐,争取有1至2个县进入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

总之,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宜昌市的重大发展机遇,按照“拓展骨架,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城市美誉度”这一指导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武端理.省域副中心城市外语培训产业发展的资本突破——以宜昌市为例[J].科技视界,2012(31).

[2]汪馥郁.企业发展与创新思维[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

[3]彭智敏.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为湖北宜昌市为例[J].当代经济,2006(04).

[4]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辜胜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热点问题探索[M].科学出版社 , 2007.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快速发展 中心城市 推动 思考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