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请示汇报 >

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经营效率测算及其生产力的动态演变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本研究以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利用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对标钢铁企业在2005年到2010年间的数据,以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为输入指标,以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为输出指标,分析了我国42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从2005年到2010年期间的相对技术效率及其动态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经营效率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除了在2009年出现下跌以外,主要呈稳定增长的趋势;相对于普通大中型钢铁企业而言,我国的超大型钢铁企业并不具备规模效率优势。

[关键词]钢铁工业 经营效率 数据包络方法(DEA) 动态演变 规模效率

一、引言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中国是钢铁生产的大国。从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一直稳居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一的位置。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中国钢铁工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在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徐二明、高怀,2004)。然而,在取得成绩的背后却难掩中国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的经营困难。

从财务运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钢铁行业的投入和产出过程简单地整理为以下过程的实现。该路线图也基本体现了本研究所基于的数据包络方法的基本逻辑思路:

图1 我国钢铁行业的投入产出线路图

基于上述构想,本文将对以往学者对我国钢铁行业技术效率的研究按照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整合,进而从跨期多企业的角度构建对我国钢铁行业技术效率分析和市场绩效表现的综合分析框架,同时提出对未来钢铁企业效率问题的探讨。

二、我国钢铁行业经营效率研究文献综述

尽管中国的经济改革给中国的经济带来的巨大的增长,但是对长期以来低效率的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制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直以来,中国政府试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经济改革政策来改善和加强国有企业的效率。

Kalirajan,和Cao(1993)以1988年(改革开放10年)中国钢铁行业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经济改革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该研究指出1988年中国钢铁企业只达到了产量潜能的60%,另外,对于经过改制后的我国钢铁企业只针对自己能够控制的投入项目进行经济规划,而对由政府计划控制投资项目不予以关注。

Steinfeld(1998)通过案例分析,指出20世纪90年代,因为国家政府部门对首钢和鞍钢在预算方面(融资和投资管理)管理失误,导致企业亏损和技术效率的低下,另外,Steinfeld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相对其他钢铁企业普遍低下的现象,认为国家当时提出的“抓大放小”的政策尚有缺陷,大型国有企业仍然有很多的改进空间。

Oleksandr Movshuk(2004)研究了中国国有钢铁企业1988年~2000年来的企业改革、重组对其生产力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两点,首先,我国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生产前沿面(TFP)呈现上升趋势(1988年~2000年),但是技术效率并没有呈现显著改善,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下降;第二,大型钢铁企业相对小规模企业并没有显著的效率优势。

根据上述文献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到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从经济改革政策实施以来,总生产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企业层面的技术效率上升速度和趋势并不理想,尤其是在经济改革初期,因为经验不足。另外,大型钢铁企业尤其是中央直属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在面对一些地方所有的国有钢铁企业时,并不具备显著的效率优势。总之,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研究看出钢铁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以及政府实施的经济改革政策对其经营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三、方法和数据

1.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介绍及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是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等提出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相对于回归分析,DEA方法是指向边界分析的方法,而并不是拟合一条回归曲线。在评价一组决策单元的绩效方面,DEA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数据导向的方法。最近几年中,DEA方法在评价各种各样的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等活动的运用非常广泛。由于DEA方法要求的假设极少,所以相对于其他一些需要以许多假设为前提的研究方法而言,DEA方法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

上述数据包络方法所测算的效率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静态的,即测算的是决策单位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的绩效表现,而对于生产前沿面随着时间发生改变的趋势并没有通过上述模型表现出来。为了解释生产前沿面的动态演变规律,Fare等人(1994)引入了MALM指数方法。因为该方法可以将生产力的变化分解为技术变化和经营效率的变化,所以MALM指数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经营效率的动态演变规律。

因为经营效率(EFFCH)的变化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TEFF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因此MALM指数可以通过以下关系表达:

其中TECHCH表示技术变化;TEFFCH表示纯经营效率变化;SECH表示规模效率变化。

2.数据选取和指标说明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从2005年到2010年对我国6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财务指标等信息的统计数据。通过筛选,本研究最终只选取了从2005年到2010年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中每年都报告的钢铁企业,一共42家。针对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中集团企业的特殊情况,比如鞍钢和本钢、莱钢和济钢只是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形式上的合并,并没有经营上的整合,所以本研究将集团本部和其子公司统一分开研究,例如对于武钢集团,我们将武钢本部、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柳州钢铁公司一共视作四个决策单位,研究其每个决策单位的技术效率和总生产力变化。

本文采用四个投入变量和两个产出变量,投入和产出变量全部来自于中国钢铁行业协会对标企业的财务数据。其中,四个投入变量分别是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两个产出变量分别是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

四、数据分析结果和讨论

1.生产可能性边界

企业每一年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以该年中表现最好的决策单位为标准。当企业的效率值达到1时,表明该企业当年的生产经营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的,我们将2005年到2010年间

在所有统计的42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一共有29家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至少有一年处在生产前沿面上,其中,有6家企业每年都处在生产前沿面上,企业代码分别是4、11、14、17、40、41。在这6家钢铁企业中,只有鞍钢(企业代码为14)一家是超大型中央直属钢铁企业,特别是首钢(企业代码为1)没有一年是达到DEA有效的。Jinlong Ma和David G. Evans (2002)通过对我国88家钢铁企业从1988年到1997年的效率分析,得出中央直属的超大型钢铁企业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而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超大型钢铁企业的效率优势至少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没有体现出来,这说明目前国内大规模的钢铁企业并不具备显著的效率优势,其本身存在着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2.综合经营效率的动态变化

图2显示了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从2005年到2010年每一年的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得分情况,以及技术效率值在每一年的变差情况:

从图2a中可以看出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的96%上升到2010年的97.5%,期间只有在2009年的时候略有下跌;从图2b中可以看出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个体间的技术效率差异性逐年缩小。这些结果表明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在2005年到2010年间整体向生产前沿面靠近,综合技术效率普遍提升。

3.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生产力的动态演变

上述对技术效率的测算忽略了生产前沿面的动态变化,因此是相对静态的研究。这种静态的研究能更好地分析企业间的对比差异,但是如果要研究总生产力的动态演变时,就需要使用Malmquist指数。因为该指数同时考虑到了生产前沿面的位移,以及企业向生产前沿面的位移,所以它是动态的、面板性的分析。图3显示了总生产力及其构成因素的动态变化:

从图3a中可以看出,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总生产力变化除了在2009年基本与上年持平之外,其他的年份中均处于相比上年减少的状态,虽然每年减少的幅度并不大,但体现出了我国目前钢铁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困难的局面,将总生产力变化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技术变化,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运输费用等因素;另一部分则是效率变化,是完全由企业自己所操控的部分。图3a显示技术变化基本与总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而企业自身的效率变化则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图3b将企业自身的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两部分,根据图示的内容,企业技术效率的变化主要是由规模效率变化的拉动所影响。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与世界钢铁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总体装备水平、生产工艺技术、产业组织结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但还不是钢铁工业强国。因此,如何提高钢铁企业的技术效率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不明显,在通过数据包络方法计算得到的企业技术效率中,超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没有优势。尽管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提倡“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同时学术界也通过与世界钢铁行业发展对比呼吁增强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但是就目前而言,超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市场表现并没有达到“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所应有的效果。所以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规模问题,与规模相配套的科学管理水平和高效的市场经营效率也是必须要展开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Jianling Zhang, Guoshun Wang(2006), Energy Saving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 the Chinese Iron and Steel Sector, Energy, 33, 525-537

[2]Oleksandr Movshuk(2004), Restructuring,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1988-2000,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5, 135-151

[3]焦国华,江飞涛.2007,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与规模效率.中国工业经济,10,37-44

[4]韩松,王稳.2004,几种技术效率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4,147-151

[5]马占新.2010,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中国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展.管理学报,5,785-789

[6]徐二明,高怀.2004,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1,40-46

推荐访问:测算 生产力 演变 钢铁企业 效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