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怎么写报告 >

陶行知乡村教育的当代启示

作者:jkyxc 浏览数: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生前一直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在和广大贫苦农民接触后,陶行知意识到平民教育的方向应该有所转变,他认为如果平民教育不能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去,是没有前途的。可是因城市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迅猛,陶行知一时无暇分身农村,而农村开展平民教育的困难较之城市也更多些,故而一段时期以来,乡村平民教育实际处于城市平民教育运动的附带状态。而此时中华大地因连年军阀混战,政体毒瘤滋生,怪现象迭出,社会积弊丛生。进入1926年后,各种矛盾有积聚经年而激发于一旦之势,于是发生了索薪风潮,继而又发生了“三·一八惨案”。 陶行知是教育界的弄潮人物,平日对政府也颇多指责,“三·一八”之后,更义愤填膺地发表《哀辞》,悼念惨案中死难的政府眼中的“暴徒”,痛指政府“杀人如虎”,呼吁全国对“民蟊国贼”要“相期共锄”,加上他与冯玉祥交好,此番形势之下,在北京自是待不下去了。而1926年的中华教育改进社也因经济拮据而陷入困境,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是“山穷水尽”。但他并没有悲鸣哀叹,而是愈挫愈勇,转战乡村,试图从乡村教育中为中国教育找条生路,为中华民族找条生路。

1926年12月12日,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员举行的乡村教育讨论会上,陶行知作了名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的演讲,指出了当时乡村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他还分析寻常人对改造社会的四种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认为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两码事。陶行知认为学校办得得法便会产生改造社会的功用,所以应该认为,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因为要改变人的内心,也就是通过教育使善的变得更善,使恶的也向善的方向转变。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从办学入手,发挥学校教育来培养高尚的人,通过培养高尚的人来达到对社会的改造。因此,他赋予了教育更重要和更丰富的内涵。办学校不仅仅是教人读书识字,或为了升学考试而已,而是要实现乡村改造的历史任务。而担当这一历史重担的主要对象就是乡村的教师。

第二种误解是认为改造社会是多数人干的,不是少数教师能胜任的。陶行知认为只要教师们放下孤高的架子,找乡亲、学生一起干,改造乡村的忠实同志还是有很多的。

第三种误解是认为改造社会是劝人干或是替人干。陶行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做表面工作。劝人干只是嘴上功夫,不以身作则,没有人会信服。替人干有两个不好的地方,其一是会让人心生惭愧或是产生依赖;其二是会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局面。所以社会改造最好的方式就是“团结同志,共同去干”。广泛发动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来共同努力,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第四种误解是认为读书就是教育,只劝人读书而不顾别的生活需要。陶行知承认读书是人生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教育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要从经济及娱乐两方面下功夫,假如教育只是教人读书认字,那么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就无法体现出来。

通过分析这四点误解,陶行知得出一个结论:“地方教育及乡村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他认为政府应该舍得花资金,花代价去培养教师,并提出加征亩捐是个筹措资金的好办法。“教师得活,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培养“活的教师”是地方教育根本之谋,也是改造乡村根本之谋。

时至今日,再看陶行知先生当初的演讲,其蕴藏的教育哲学仍能为我们发展农村教育所用。

首先,师范院校要培养未来“活的教师”,可以为农村服务的教师。

陶行知希望培养出来的“活的教师”除了有讲真驳假、好学求真的基本素质,还应该有生活的气息、改造的精神。我们现在的师范教育却不是围绕农村服务的。现在的师范学校自成一家坐落在城市里,缺少生活教育的环境。他们培养出懂音乐、会电脑、说英语的老师,但缺少生活的气息和改造的精神,因此无法很好为农村教育服务。

现在的乡村教育与生产劳动有很大脱节。目前乡村学校,尤其是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加之退休潮的来临,有些小学连教死书的老师都没有了,怎么谈得上素质教育?一些地方教育主管根据城市的态势,过早地取消了中师的培养,再加上取消分配制度,毕业生选择农村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受城市化教育的师范生解决不了农村的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也没有多少乡村教师是抱着为乡村发展培养人才而从事教育教学。更多的教育成果是为城市做贡献,而城市人才却不愿意或办不成乡村的事。乡村的发展究竟靠谁?农村科技推广应用要靠人才,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要靠人才,没有人才,乡村一辈子也得不到根本的发展,所以农村可以尝试通过办乡村师范学校为龙头来培养乡村自己的人才,并引进外来的人才。乡村师范学校不只是培养乡村教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需要的能懂得大教育和生产方方面面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改造乡村。

其次,政府要重新确立教师在乡村的地位,努力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

目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教师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而且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上不公平,农村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比较严重。农村教师地位和收入的普遍低下,导致优秀师资的流失和教师对工作的倦怠。只有事实上确立了教师在乡村和乡村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才可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也才能吸引那些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安心于此。政府不仅要舍得花钱培养教师,还要舍得花钱为教师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条件,以保障一个地区优秀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再次,全社会都要尽教育的责任。

各级政府都应当尽乡村教育的责任。中国至今仍然是农业国,乡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和基础,“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还不适应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应当对各级政府的乡村教育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当负担更多乡村教育的投入。与此同时,应当明确乡村组织发展和乡村教育的职责,特别是明确家庭和未成年人监护人对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再者,全社会应形成关注乡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社会各阶层人士关心乡村教育、投资乡村教育。

最后,教育机构要整合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乡村教育资源。

很多乡村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乡村拥有丰富的物产和四时变化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风土民情,存有大量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宝贵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过去我们的乡村教育常常是脱离生活实际,远离乡村生活现状,把学生一个个都变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是最好的乡村教育资源,也应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责任编辑 李 淳

推荐访问:乡村 启示 当代 行知 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