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怎么写报告 >

地方师范类大学发展规划的挑战与策略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伴随着2010年新一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订,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强盛的重要武器,大学发展规划更是成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利保障。文章明确了大学发展规划的内涵,阐述了制定发展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了地方师范类大学发展规划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制订,提出了建议和改善策略来坚定师范特色、服务地方,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师范类大学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师范类大学;发展规划;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孙崇雪(1987-),女,山东临沂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中心硕士研究生;李博超(1985-),女,山东淄博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1-0005-02

随着多元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竞争的手段和途径,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2010年新一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了制订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而大学发展规划更是成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利保障。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要强校。学校的发展和定位都应凝聚在学校发展规划上,发展规划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指南,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整体性、有序性、指引性的作用。因此,制订适合本校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大学发展规划的内涵和源起

1.大学发展规划的内涵

规划最先被运用于企业管理上,它是指某工作领域中一段时间内发展诸因素的综合谋划与部署,即对未来工作的计划。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全局性、前瞻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四要素,最终将规划落到实处。

美国学者寇普认为,大学发展规划“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论,指引院校之舟在前进的道路上顺利通过变化多端的环境;它是一种行为,对未来外部环境状况可能引起的问题预先提出解决议案;它也是一种手段,在持续的资源竞争中争取有利的地位。它的主要目的是把院校的前途和可预见的环境变化联系起来,使资源的获得……快于资源的消耗,从而能够成功地完成院校的使命”。①

大学发展规划是采取一些优化的方案来调整适合于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进而达到发展和进步的目的。发展规划的制订不仅仅是一个文本形成的过程,更是一个落实的过程。所以,制订高校发展规划是建立在对学校发展历程的回顾、现在发展状况的分析和求证的基础之上,是在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形势和同水平院校的实际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是集招生和就业为一体的未来几年学校发展思路的一种计划和展望。

2.大学发展规划的源起

高校发展规划的思想一直蕴含于学校教育发展策略之中,但对学校发展规划的积极制订和实施则在美国率先实行。20世纪70年代,发展规划最先进入了美国的高等学校;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规划在美国各高校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美国大学管理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美国高校采取战略规划有其事实背景。美国在20世纪50~70代,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校教育突飞猛进;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变迁,美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下滑,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了革命时期,美国高校面临着持续的财政紧张、学生生源下降、学生的大龄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快速增长,存在欠缺的课程与教学计划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学校之间的竞争程度、教师的特性以及外部控制与约束不断增强等等。各校逐渐认识到制订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进行环境分析和制定规划时,不再是被动地应付,而是变成有前瞻性的主动反应,强调战略管理。②此后,战略规划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普遍运用,克服了高等教育的危机,奠定了今天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先地位。

在美国影响下,学校发展规划在9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校认识到了实施高校战略规划的紧迫性。

二、制定高校发展规划的意义

21世纪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制订发展规划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规模来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个阶段。③当前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并逐渐向普及化和稳定性发展,要吸取美国高等教育变革的教训,做到“居安思危”、稳中求进。

制订高校发展规划是高校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分析内外部环境,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在实施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断感知和应对环境变化,帮助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外部机遇,追求进一步的发展并提高内在价值;制订高校发展规划是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高校要积极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制订突显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规划,凸显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制订发展规划还是学校形成共识、统一思想、协调各方来共同参与制定的结果。

三、地方师范类大学发展规划的问题和不足

地方师范类大学是立足于地方,专门培养教师人才的普通师范教育机构。制订高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发展和管理的趋势,师范类学校也不例外。伯恩鲍姆指出:“由于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使命’,其成就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数量方法如‘利润’来评价。”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也就没有明确的评判依据,高校为了获取外在环境的合法性支持,将一些重要的、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暂时搁置,容易出现不顾效率机制,仅仅注重一些“形象工程”。④当前,部分地方师范类学校忘却自身的立足点和特色,盲目攀比;一些学校甚至力求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以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学生入学率,最终导致了地方师范类大学师范特色和地方性的迷失。

1.目标定位太高,师范教育特色迷失

学校定位偏高,实现的难度较大。例如,有的学校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建设若干学科和有某些学科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总体办学水平在全国高校中位置显著前移,跻身于全国师范院校和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先进行列;有的学校计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20年,跻身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行列,到21世纪中叶,努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等等。这样的发展目标虽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现有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很难实现的,这会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2.对学校的发展现状认识不足

学校在制订发展规划时,往往在没有弄清自身现状和地方经济、政治形势的情况下,以应付的形式制订战略规划,并相应地提出一些过高、过大的建设项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往往由于自身基础不完善,导致这些建设项目无法实现或者无法按规划实施。学校对校内外环境认识不足,对学校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没有有效利用。学校的劣势和存在的问题,比如对资金短缺、人才队伍质量不高、科研设备不健全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混乱等方面认识不足,进而导致规划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不高。

3.学校的具体战略目标重数量、轻质量,缺乏学校内涵的提升

学校的规划过于宏观,操作性不强,过分追求数量判断而忽视价值判断。学校制定的目标太多,实施的灵活性不大,未分析其价值取向以及实施的侧重点。学校在具体目标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的投入力度不够,没有指出发展的重点,对某一具体目标只注重数量的提高,但对质量的要求不高。对学校的软实力重视不足,包括内部机制创新、学术氛围营造、人文关怀等;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的力度也不够,极易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4.发展规划的权威性、有用性未能体现出来

发展规划对学校的日常工作指导性不强。规划与实施“两张皮”,规划“只是规划部门的事”等现象几乎在所有高校都有体现。规划制订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脱节,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协作,资源缺乏整体配置,各部门为自身谋划和管理,没有考虑学校整体的发展。其发展规划存在明显的缺陷,比如,“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很难面向未来”等。

四、科学规划:实现地方师范类大学的长足发展

地方师范类大学在新一轮“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之际,要认识到制订完善的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在分析当前现状基础上,总结之前发展规划的优点和不足,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发挥发展规划的有用性,立足地方,发展教育事业,实现师范学校的长足发展。

1.体现师范特色,弘扬师范精神

(1)认清师范学校的定位,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战略规划。师范学校是一批注重培养教师人才的特殊的教育机构,专门培养实用型人才。师范学校要认清自身的定位,在学校现有的基础上,制订适合自身的战略目标,不要盲目追求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过分趋同的发展倾向,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内涵的提升,采取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求质、求高,突出师范学校的特色。

(2)明确规划的内在价值,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和实践。制订发展规划的具体目标时,适当地变单纯以规模、数量和速度为目标的直观、量化的价值取向,到增强质量、内涵的质性的价值取向,如在保证教师规模的基础上,积极提供教师岗前、在岗培训。立足现有的实际情况,促进各目标的质变,找准发展的侧重点,力图从一到多地逐次提升,进而发展学校的教育科研质量,最终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学校要加大与基层贫困地区学校的合作力度,既可使学生得到锻炼,又可辅助基层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3)壮大教师队伍,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应只是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数量、注重学历、职称等外部因素上,而要注重教师质量的提高、内在能动性的激发,注重教师工作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师德师风的培养和提升。学校除了需要从多方争取人、财、物等必要资源以构筑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外,还必须从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营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这是高等学校发展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体现地方特色,落实地方性发展的使命

(1)立足地方教育事业,认清学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在学校定位问题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冷静地进行科学的分析。要了解社会、市场,特别是区域经济对学校的需求,分析国内同类、同层次高校的发展状况,采取差异型战略或竞争性战略,了解本校的发展历史、优势和长处,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加强保障措施,积极采取激励机制,健全学校的政策法规,做到有效宣传,通过领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保证战略规划得到贯彻、落实。

(2)加强与地方教育事业的合作。地方师范大学发展规划要凸显地方性。发展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规划的贯彻落实是提高发展规划工作权威性、有效性的根本。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必须为学校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必须注重目标的分解和落实,还要明确要求各个院系、部处、直属单位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结合各地方事业的需要,完成各自相应的发展规划。加大实施地方教育实践的力度,与基层学校互相帮扶,既让更多的大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又可加强基层学校的师资力量。

五、结语

总之,制订和落实规划的过程就是高校在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激励和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研究、明确努力方向、挖掘潜力、提高学校竞争力,最终实现学校的共同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切实重视发展规划工作,不能为应付上级要求而做表面文章。地方师范大学要得到长足发展,应重点从师范特色和满足地方需求着手,加强发展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促进师范教育事业。

注释:

①张弛.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工作探析——以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95.

②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29.

③刘献君,等.新世纪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J].高等教育研究,2001,(3):4.

④唐安奎.寻求合法性:高校趋同的动力机制——再论高校恰当定位为何这么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参考文献:

[1] 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 赵文华.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价值、挑战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3):34-39.

[4] 王司瑜.关于地方高校战略规划问题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24-25.

[5] 徐小洲,黄艳霞.美国高校战略规划过程模式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01-105.

[6] 郭见彩.我国高校制定发展规划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责任编辑:张中)

推荐访问:发展规划 策略 挑战 师范类 地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