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怎么写报告 >

节能减排背景下建筑给排水节水策略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给排水是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整个建筑设计中,以往都处于从属地位,而节能减排背景下,却更重视给排水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如何达到节水效果,只有保证给排水设计与建筑设计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建筑整体节能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节能减排;给排水;节水策略

1 节能减排背景下建筑给排水节水策略

1.1 减少超压出流措施

超压出流是指因给水配件前的水压过高而引起给水流量在额定流量以上的现象。现阶段我国现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内,仅限定了给水配件与入户支管的压力,而对因压力过大所产生水量浪费并未做过多考虑,如仅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设计,而对超压出流问题不考虑,势必会严重浪费水资源。为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进行给水系统压力限定。节水节能是绿色建筑的根本,为达到节水目标必须对超压出流进行合理管控。无论是新建工程还是既有工程,都需在高水压位置设置减压装置,降低超压出流浪费。根据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要求,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第一,减压阀设置。通过对建筑入户支管进行减压阀设置,经出水量检测可知,无一处属于超压出流状态。由此说明,减压阀的应用能够充分减少出水流量,效果显著。

第二,减压孔板设置。基于消能原理,减压孔板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给水配件前的剩余水压,从而对给水系统供水压力起到平衡作用,降低水资源浪费。同时,其具结构不复杂,通过长期实践,已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流程。

第三,节流塞设置,节流塞类似于上述的减压孔设置,主要在小管径、配件等材料上安装。

1.2 分质供排水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生活用水越来越多,但面对日益紧缺的水资源,矛盾愈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要求改变原有的传统集中供排水体制,转变为分质供排水体制。要求按照水的用途,将分质供水分为3大类,即优质饮用水、市政供水与中水。通过分类设置,有效利用各类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而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1)供水体制。按照使用目的,分质供水可分别提供市政供水、中水及优质饮用水三种不同质量的水。一般意义上的市政供水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如洗衣做饭等。而优质饮用水则是进一步深度净化处理市政供水,属于更高级别的用水,此类水也被称为直饮水。相比上述2种水质,中水品质不高,不得饮用。目前,常采用此类水用作城市绿化等。

(2)排水体制。因水资源日益紧缺,分质排水是根据排水污染情况,做污水回收、再利用。目前常选用将两个排水管道系统内设于建筑,便于更好地回收用水。

1.3 中水回用措施

自上世纪中期即已出现中水回用,经过长期发展,中水回用已成为缓解用水危机的重要途径。建筑中水主要是指通过单独收集、处理建筑物中生活杂排水,待达到使用标准后,在向建筑内回用的一种杂用水。以水质为划分标准,中水水质低于饮用水,但高于城市污水。目前,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清洗喷洒、消防等。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如以中水作为水源,按照优-差的顺序排列为优质杂排水>杂排水>生活污水。建筑中水系统包括原水收集等系统,各个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相连。按照系统服务范围划分,可分为建筑内、小区中水两种系统,具体如下:

建筑内中水系统:建筑内中水系统是指在公共建筑中使用的中水系统,其服务对象包括独栋建筑物、多栋建筑物。此类水源多为建筑自身优质杂排水,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目前,在各大公共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

建筑小区中水系统:此类系统多用于小区域范围,或多栋建筑。在应用中需先收集服务区域内的各类生活废水,加工处理之后,达到相关标准即可用于小区、学校等场所。

1.4 雨水利用措施

(1)雨水收集与截污。雨水收集需根据雨水的用途,合理选用收集面,如适用于杂用水,则无需特意选择收集面;如适用于饮用水,则需选用无毒害的收集面。由于地面径流内所含污染物较多,因此不得使用地面收集水用作饮用水。

雨水回收于绿色建筑而言,主要是对屋面降水的收集,相较其他收集面,屋面雨水污染更小,当收集量不足的情况下,则可选用路面收集的雨水。经特殊处理之后,雨水经拦截污物等工序之后,可向地下储存池、地面储存装置运送,经二次处理之后,即可用于马桶冲洗、城市绿化等,以此达到节约用水量的目的。

(2)雨水渗透利用。

第一,地势绿化。绿地是大自然馈赠于人类的天然雨水渗透系统,其透水性能良好,能够顺着地势源源不断地将雨水运输给绿地,且消纳。与此同时,还能将雨水内大量污染物拦截于外。现阶段,在我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对城市绿化率要求甚高,利用改造绿地,可实现雨水渗透量的有效增加,是美化环境、加大绿化面积的重要措施。

第二,人造透水地面。嵌草砖、鹅卵石地面等都属于人造透水地面,经铺设,具有良好透水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人造透水地面适用性强,目前,在广场、公园、人行道、停车场等极为常见。

第三,渗透管渠。渗透管往往采用透水性材料,或PVC管穿孔制作。收集雨水之后,通過渗透管插入碎石层,随后渗透到周围土层。在整个结构中,主要起调蓄雨水作用的为碎石层。与渗透池相比,渗透管渠因其占地面积较小,更易应用与推广。

2 结束语

总之,节水不是为了限制用水,而是要高效用水合理用水,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节水方面最长远的最重要的就是节水意识的培养,应该要在全市推广宣传节水措施,培养市民的节水意识,从点点滴滴做起,小汇聚江河。比如在家中要定期“查漏补流”,防微杜渐。不能够忽略水龙头或水管的漏水,及时发现及时修复,主动更换新型节水龙头,为自己为国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姬银虎.建筑给排水中节水技术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月(上).

[2]李倩.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节水途径探析[J].企业导报,2012(01).

[3]黄禄,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几个问题[J]门窗,2013(01).

推荐访问:节水 给排水 节能 策略 建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