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报告诀窍 >

猜不透的江东二十四块石

作者:jkyxc 浏览数:

1

站在公路边上,注视来往的车流,二十四块石卧在铁栏里。我们对它一无所知,只有眼光中的惊叹和心中的疑惑。这是我来到牡丹江岸边,第一次与二十四块石相遇的复杂情感。

江东二十四块石,缺少石刻造型的艺术,它不过是普通的原生本色,只是石质的表面,经受大自然的吹打,留下沧桑的记忆。它不大的体积,引不起那个时代文史记录者的注意。二十四块石和一个国家相比,相差甚远,不可能详细地说明记载。

一千多年后,当我面对江东二十四块石,读到什么呢?它是一首挽歌,每一个石块,都记下发生的故事。它是一条河流,漫长的岁月里和牡丹江相依相偎,融入这块土地,是绵延不绝的回忆。江东二十四块石不仅是历史的遗物,镌刻下的时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雨覆盖石上,当我们小心地揭去,能发现什么呢?

我们看到江东二十四块石,获得震撼的力量,石上的坑凹,它比文字真实,不带一点虚构的东西。历史从这里跑出,那个下午,我从石质的车站出发,沿着它指引的线路,走向遥远的历史,又从历史中回到现实。

夜晚躺在富临园酒店的床上,那盏孤灯的窗外,正是敦化安静的时候,夜行车打破静谧,读《长白山满族文化研究》,其中有民俗学家李果均撰写的《二十四条石的传说》:

敦化市区东南有二十三块巨石,分三行整齐地排列在地面上,与古老的敖东城隔江相望,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原为二十四块,故称二十四块石。至于缺少哪块,什么时候缺的?怎么缺的?文献上没有记载,但在当地却有这块巨石去向的各种神奇的传说。“古石镇妖”就是其中的一说。传说,从前牡丹江三天两头发大水,洪水一来,锅碗瓢盆水上漂,牛马猪羊随浪走,淹得两岸百姓叫苦边天。老察玛听说了,赶来用脱力一照,原来是一条孽龙在这牡丹江源头兴风作浪。老察玛刚收起脱力,就来了一个身高丈二、三尺的黑大汉,老察玛一眼就认出它就是孽龙,于是就在城外比起武来。老察玛把穿铁鞋、戴铁帽、吃红枣、捋红绦、上刀山、下油锅等绝招儿都拿出来了,也没难住这条孽龙,最后老察玛请来了塌斯哈恩都力(虎神)。这老虎神可真厉害,它一来孽龙立刻现了原形,一条十几丈长的乌龙,一纵身起了空,一只跳涧猛虎,一跃追了上去,这一龙一虎在古城上空搏斗起来。它俩从空中滚到地上,又从地上打到空中,爪对爪,牙对牙,打了七天七夜。最后它俩的爪都抓到一起,虎爪没有龙爪长,龙爪抠进了老虎蹄,把蹄子抠漏了,顺蹄子往外冒血,使老虎至今作下了“漏蹄”的病根儿。老虎也一口咬住了龙脖子。就看乌龙一曲卷,用尾纠缠住了老虎的脖子,越勒越紧,老虎被勒得翻了白眼儿了。正在这紧要关头,就听一阵风声,只见城东南一块巨石,拔地而起,直上云霄,又“忽”的一声砸了下来,正砸在乌龙的头上。这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原来是卧在古城江对岸那二十四块巨石之中的一块。这巨石承受了千余载的日月光华,成了灵物,便同这里的百姓同欢乐共忧愁了。孽龙发水害民,它早就气得鼓鼓的,可是治不了这恶龙。今天在这龙虎相斗的关键时刻,它不顾同伴的劝阻凌空向乌龙头上撞去。乌龙被它砸昏了,虎神才得救了。老察玛给这孽龙上了锁。他见这巨石有镇妖之威,就把它系在乌龙脖子上。乌龙苏醒过来,老察玛把它牵到三角龙湾,那是东海龙王的监狱,一些犯罪的孽龙都圈在那里。这块巨石也就随着孽龙进入了三角龙湾,从此这二十四块石,就剩下二十三块了。

2012年11月22日,我通过朋友找到敦化刘野先生的电话,他和我父亲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一家搬迁山东后,我父亲和很多老人联系不多了。2012年11月18日,我收到刘野先生从敦化寄来他的《追求》,看到题词很感动。他对于我是文学前辈,尤其和我父亲又是老友的关系。2012年11月22日,中午时,我给在重庆看孙子的父亲打电话,说我和刘野先生联系上了,他急忙地说,要一下地址和电话。我在电话中询问李果均的情况,刘野先生说,他在长春今天做白内障手术。我读过李果均的很多满族的传说,通过刘野先生的文字,我更多地了解了一些李果均的个人经历,他们是一辈子的好友。刘野先生在《相聚大、小黄楼》回忆文章中,说起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敦化还是一片平房。只有翰章大街中段,有一座外涂黄色的二层小楼,楼里内设木头楼梯。这里是县文化馆,几个有个性的“文化人”聚集的地方。

李果均是满族人,从小生活在满族的发祥地,在摇篮里就听古老的歌谣和传说,长大以后,跟随长辈们在珠尔多河上捕鱼,上老白山里学狩猎。额穆镇原称额穆赫索罗,“额穆赫”满语意为水滨,“索罗”为十人戍所。它位于敦化市区西北52公里,老爷岭东麓。额穆镇历史悠久,1738年,乾隆三年在此地设额穆赫索罗佐领衙门,管理张广才岭地区的军队、地方事务,并设有意气松、额穆赫索罗两个驿站,为吉林通往宁古塔和珲春的必经之路。

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长大,一个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不是肤浅的应对,这是血脉的延续。

老察玛、孽龙和二十四块石,在酒店的房间里搏杀,我听到他们的打斗声,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正义与邪恶厮杀。读完最后一句话,故事讲完了,我回味飞走的石块。酒店里变得安静,旅行的疲惫不时地窜出袭扰。这种折磨中,我还是无法入睡,因为传说中的故事扎根心里,不是想让它静就能静下来。

我翻一个身,等待睡眠的降临。

2

牡丹江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

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这到底是渤海国东迁的驿站

还是神仙设下的一副棋局

我实在不懂这四、六的奥妙

说不定真是一副千年的珍珑

我解不开人生的心结和缘起

也就解不开生活的扣子

这奇怪的石头

千年的风雨没有把它变老

反而让它更加稳重

把自己的血液

与大地更加紧密相连

这千年的石头

始终沉默无言

人们一拨拨地来了

又一群群地走了

但始终没能让它开口说话

这是杨晓华写家乡的组诗中写江东二十四块石的诗。诗人面对祖先留下的谜,产生感慨。诗歌越是地缘化,越是个性的显现,更贴近一个人的心灵世界。石块不但是物质的,它更是历史的记录。二十四块石被丢弃在城市的角落里,时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场景也随着不断地变换。牡丹江日夜流淌,千百年来从来不停止脚步,诗人从内心发出疑问,蕴藏历史的石头,你开口说一句话,你是渤海国东迁的驿站,还是什么呢?最后诗人以“诗”的角度回答,这不是凡物,是神布下的一盘棋局。读到这里,无奈之中的诗人,积满苍凉的心中,禁不住发出响亮的回答。这是神的安排,是一盘仙局,每个棋子都是一个命运,这就是神的力量。据清代文献记载,一百多年前的时候,遗址处就是二十三块大石头。李果均整理的传说,那块巨石是随着孽龙进入了三角龙湾,还是被大风刮走了,谁也说不清。石质均为玄武岩,石块分三行,由南向北排列。石块顶面较为平整,直径大约0.8米,每块石头有明显人工打磨的痕迹。二十四块石躺在牡丹江东岸边上,向西南望去,距离渤海时期的六顶山古墓群仅6公里,和敖东城遗址隔江相望。

我去江东二十四块石,正好是下午,它排列有序,我围着遗址转了一圈,扶着钢筋花纹栏杆,观望栏内的石块。我的头卡在花纹栏杆中间,眼睛盯在一块块石上。镜头比我强大,它可以伸入栏内,避开眼前的障碍,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观望。我们默默地对视,我很想走进去,摩挲沉重的石块,身体的温度浸在石上的时候,多了深刻的记忆。蓝色的标牌上,印有八个白色的大字,“重点文物,严禁攀爬”。花纹栏杆下的水泥基础上,有一排黑笔写上去的办证电话号码,野草顽强地生长着,整个遗址一副病态萎靡的样子。栏内的石块下是绿色的草,衬托着二十三块石。二十四块石的右侧是公路,往来的汽车奔跑过后,留下的废气落在石上,左侧是建筑工地,一辆载重卡车停在那里,耸立的一座座塔吊,在空中伸出长臂。一辆拉沙子的载重卡车迎面开来,我慌忙躲向一边。夹在中间的二十四块石,日夜在噪声中度过,还要忍受污染的侵袭。有一天这些石块是不是被氧化掉,或者为了开发商的利益,搬迁到别的地方,或者干脆被毁灭?那样二十四块石就不仅会成为被史学家们猜测的谜,而且会变成真正的传说。我在拥挤的公路边,望着一排排拔地的高楼,一辆辆奔驰的汽车,带着历史密码的石块,却显得无奈和绝望。

2012年9月22日,我来到江东二十四块石,并为它拍下很多珍贵的影像。

3

2012年11月6日,丽娟又要回东北了,看着她手中拿的车票真是羡慕。我也想踏上旅途,走在回家乡的路上,那种感觉不是语言能表达出来的。看她整理行装,仿佛整理日子,整理情感,一个行囊容不下思乡之情。

我喜欢一个人的旅途,坐在窗前,观望窗外的景色。火车上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人,陌生的口音。短暂的途中,人仿佛逃出笼子的鸟儿,自由、快乐。旅途中的人,仿佛一个局外的人,冷静地察看身边发生的事情,什么事都和自己无关,只有车票的时间和终点站,是你所要关心的地方。自从发明蒸汽机,有了火车,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失去一种美好的浪漫。火车未出现之前,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旅行者观看美丽的景色,是经受一次大自然的陶冶。长长的旅途,在颠簸的马车中,思念是一杯浓烈的酒。那时的家书“抵万金”,折柳离别,有了“生死”情绪的弥漫。现在读这些老事情,将它们概括为“诗性的浪漫”,其中的情丝无法说清了。

旅途中人不必要为烦事闹心,脑子里一片空白,很多的事情想不起来了。我喜欢老式的蒸汽机头,激情饱满地鸣叫,告诉旅途的开始和结束。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有时怀疑自己,这是不是衰老的迹象呢?

一个人在家,床的一侧铺满资料,时间不分昼夜。有一天,我被身下的东西咯醒,伸手一摸,竟然是一本书和铅笔。我想进入睡眠里,翻来倒去地在黑暗中不知是几点钟了,我点开灯,瞅了一眼小闹钟上的时间,凌晨四点钟。我索性读起书,这时二十四块石,从遥远的地方飞来,《历史风采录》,书中写道:

沿牡丹江南行十公里,在吉林省敦化市境内竟有四处二十四块石,它们分布在敦化郊区、腰甸子、官地、海青房,全由三排二十四块石头组成,连石块的材质、形状也与湾沟二十四块石相似,只不过如今石头数量不一。据说,这样相似的六处石阵,让我们的考古专家们惊呆了——何其相似乃尔,又何以在不到二十公里的方圆之内有六处之多!难为史学工作者们了——东北古代的文献中,全没有二十四块石的记载。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只有这种联系才会为事物本质的探索与研究提供条件。当专家们把湾沟的二十四块石与百里之外的重要历史遗迹——唐代东北靺鞨人地方政权渤海国的王都上京龙泉府遗址连在一起去思考,便茅塞顿开了。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建筑物所用石材与石质文物,包括著名的石灯幢、大石佛、宫殿基础,全是镜泊湖的火山熔岩——玄武岩,与二十四块石惊人的相似。从湾沟二十四块石到吉林省敦化的四处二十四块石,大体都摆布在牡丹江东岸,恰恰是在从上京龙泉府到渤海国第一个王都即被称之为旧国的敖东城之间。也就是说,这六处石阵正是摆放在两座王都之间的道路上,这应是一条古代驿道。由此可以破解二十四块石的第一个谜:它们是渤海国时摆布的,是渤海国官府所布。渤海国于公元926年被契丹族的辽王朝所灭,距今已1180年。二十四块石的年龄最少也应有1200年,可谓年代久远,是东北地区古老的历史遗存了。

在敦化短暂的几天中,我拜谒清祖祠、东牟山、哈尔巴岭和二十四块石。对于二十四块石至今史学界说法不一,争论不休,纷纷拿出自己的证据。我是一个写作者,对历史存下的石块,感受历史的苍凉,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更偏重于驿道这个说法。因为历史上敦化不仅地理位置特殊,深厚的人文环境,又是满族发祥地。古时通信不发达,两地间的距离遥远,交通变得格外重要,一些加急的官府文件,必须通过驿道传递。牡丹江在历史上是极其重要的大水,养育两岸的人民,发生很多的事件和它有牵连。

2012年9月22日,我来到敦化,看到流淌的牡丹江,书中读过的无数次的江水变得温顺了,少了山中的野性。满族的先祖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古时的牡丹江两岸,森林茂密,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山林里是动物的天地,鹿、羊、野猪、土豹子、狼等,各种兽群适者为存,全凭生存的本能。东北虎主要分布长白山区,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东北虎感官敏锐,生性凶猛,行动迅捷,喜欢游泳和爬树,捕食哺乳动物,也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这一带水源丰富,江河密集,水深多湍急,向下游流去。牡丹江是松花江中游的最大支流,流经敦化市的大部地区,然后经黑龙江省宁安、牡丹江、海林、林口、依兰,在依兰县注入松花江,流域面积37444平方公里,全程725公里之多。

二十四块石与牡丹江相依相存,水和石是神赐给人类的宝物,水是石的回忆和梦想,石是水的回忆和思念,它们使大地有了灵气,有了历史的厚重。二十四块石是一个谜,也是东北地区古老的历史了。

《历史风采录》的作者,是多年工作在文史一线的学者,大量的田野工作,使他们对这一流域有了深厚的感情,这是“牡丹江地域文化丛书”中的一本。我借助灯光,沉迷在唐代渤海国,在二十四块石的谜团中寻求新的解理。

窗子透出淡淡的光明,新一天开始了,牡丹江从长夜中睡来,二十四块石接受阳光的摩挲。

我在遥远的黄河岸边,回忆起那个下午,江东二十四块石前的情景。

推荐访问:二十四 不透 江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