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报告诀窍 >

发现教育实践例谈

作者:jkyxc 浏览数:

教育工作者能够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比如,课堂上的问题、练习中的问题、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教师应积极面对,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提高教学实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做些分析探讨.

江苏新版二年级数学《课时作业本》第58页的“算24点”比较有创意,题目是“用下面的四张扑克牌能算出24吗?”其中有一道题:红桃3、方片桃3、黑桃3、红桃Q.从答案只留出一道横线,可知只要有一个算法就可以了.

钱锦菊同学是这样算的:3×3=9、9+12=21、21+3=24,算好之后,他让我帮他看看对不对.我发现,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我脑中的答案是:3÷3=1、3-1=2、2×12=24.为了开发他的智力,我鼓励他继续想.刚开始的时候,也许受题目的规定和平日里惯性思维影响,也许满足于做对就行了,题目没有说有多种计算方法,他怎么也想不出来.为了促使他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刺激他说:“钱锦菊,如果你做出来就是100分,做不出来就是0分,你想100分还是0分?”

钱锦菊还算比较敢于挑战,他说:“我要100分.”

过了一段时间,他先后给出了两个解法:3×3=9、9+3=12、12+12=24;3×3=9、3+12=15、9+15=24.我好好表扬了他一番,同时很吃惊,居然还有两种方法,看来,这道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有帮助.我不动声色地对他说:“钱锦菊,我感觉你很聪明,但是,这道题还有其他算解法.”钱锦菊:“啊,真的?”我说:“当然,做对100分,做错零分,你想100分还是0分?”

钱锦菊实在想不出来了,我开导他说:“你有没有发现你前面的三种解法里全用到乘法,你很擅长乘法,为什么不试试除法呢?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啊!”在我的提示下,他很快又想出两种解法:3+3=6、12÷3=4、4×6=24;3+3=6、6÷3=2、2×12=24.但是,和我的解法不一样,我引导他继续想.他感觉很吃力、很迷茫的时候,我开玩笑说:“你看,书上有一个小朋友,为了做好这道题,他爸爸将他的头发剪得只留下中间一点点,是为了‘聪明’不被头发盖住,他还一边托腮思考,这样,当然容易想出很多解法了,你不妨用手托着腮思考看看,怎样?”我这么说的时候,他全当真了,为之一振,按照我说的去托腮思考,还跟我演示了聪明一休思考问题时候的动作和表情.但是,几分钟过去了,并没有出现我心中的答案,也没有新的解法.他说:“老师,不对呀,怎么就想不出来了?”我说:“你有没有发现书中的小朋友是左手托腮的,而你是用右手托腮的,改为左手托腮,右手拿着笔,比划比划吧.”这下真的出现了和我一样的答案.

在开发他的智力的时候,不由得让人感慨:孩子们有着超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平日里如果一味地包办,教条地画圈圈,套上框框,孩子们的想象力会被扼杀殆尽;这道题很好,遗憾的是,没有告诉学生可以一题多解,题目有创意,但是,创意又在一定程度上自闭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善于刨根究底,善于发现和引导.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使他成为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士化学家熊旁围裙的燃烧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炸药,法国人派朋对蒸汽锅炉的研究,使烹饪压力锅在家庭厨房中普及,荷兰磨眼镜片学徒泼斯,偶然发明了望远镜.这些被看做科学史上“偶然的遭遇”.这些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当然,这些都是科学家自己去发现的,学生还小,学习上还处于无意识状态,混沌状态,诸多偶然的发现还要靠教师去鼓励和引导.

如果文中钱锦菊小朋友的一些其他解法也可以看做是偶然的发现,那么,我们的教师经常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未来的中国科学史上会不会也因此多一些伦琴这样的科学家呢?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大胆的放手,做一个牧羊人,长鞭一指,让孩子在长着鲜美绿草的大草原上自由吸收营养.发现教育,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单个知识,更主要的是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提高.

一锹挖不到水,没关系,接着第二锹、第三锹;一个地方找不到水源,也没关系,试着在周围多开挖几处.我相信一道题目挖下去的尝试,远比浅尝辄止地做完几份试卷更有价值.在引导钱锦菊完成这六种解法的过程中,相信里面包含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渗透了一些哲学元素,读者可以自己去体会.

值得欣喜的是,发现教育观点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 易志毅)

推荐访问:实践 发现 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