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报告诀窍 >

泾县桃花潭镇水稻主要病虫种类及发生规律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 介绍了泾县桃花潭镇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及发生规律,对于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指导水稻病虫害防治、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安徽泾县;桃花潭镇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144-02

桃花潭镇位于安徽泾县以西40 km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境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因唐代诗人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桃花潭镇是泾县的一个传统农业大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蚕桑、油菜等,其中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 000 hm2左右,耕作制度以一油一稻为主,水稻栽培方式主要是直播和抛秧。近十几年来,由于气候异常年份增多、耕作制度及栽培方式改变等原因,一些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规律亦随之发生变化,常发性病虫暴发频率高,危害加重[1-2]。因此,对当前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对于指导水稻病虫害防治,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具有重要意义。

1 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种类

1.1 秧田期

秧田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苗瘟、恶苗病、稻蓟马。

1.2 分蘖期

水稻分蘖期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叶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稻蓟马、褐飞虱[3]。

1.3 孕穗期

水稻孕穗期间植株生长茂密,田间郁闭度大,适合病虫害发生,这一时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

1.4 抽穗灌浆期

抽穗灌浆期是整个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稻曲病、穗颈瘟、纹枯病、白背飞虱、褐飞虱[4]。

2 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规律

2.1 恶苗病

又称徒长病,在本区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一般发生田块减产10%~20%,严重发生田块减产50%以上。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发芽不久后即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恶苗病一般在土温25 ℃时最适合发病,在土温低于20 ℃或高于40 ℃都不表现症状,因此桃花潭镇旱育秧恶苗病较水育秧严重,主要是由于旱育秧育苗时,采取覆膜处理,使土温在35 ℃左右,最适合恶苗病的发生。播种带菌稻种,采用病草盖种盖秧和扎秧,种子有伤口,移栽秧苗根部受损伤,杂交稻威优系统组合等抗病性弱均适宜于病菌的发育和侵入,病害常较重。增施氮肥易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也有利于发病。在桃花潭镇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

2.2 苗瘟

发生于3叶前,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蜷缩而死。播种带菌种子或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灰黑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侵染循环。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在8~37 ℃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6~28 ℃。在10~35 ℃范围内均能形成分生孢子,以25~28 ℃最适宜,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要持续6~8 h。因此,遇到阴雨连绵,寡日照或时晴时雨,空气湿度大的天气条件,病情就会迅速发展。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一般籼稻较抗病,粳、糯稻较易感病,山区重于丘陵和圩区。

2.3 叶瘟

稻瘟病是桃花潭镇水稻的主要病害,近几年叶瘟在桃花潭镇偏重流行,损失惨重。叶瘟的发生与种植品种、菌源、气候和水稻生育期、栽培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气候条件及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的形状、色泽和大小存在差异。稻田从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整个生长过程中有3次流行高峰,第1次秧田五叶期,秧苗生长拥挤,如偏施氮肥,秧苗长势嫩绿,遇上降雨天气叶瘟可能大流行,在秧田后期可严重发生,导致毁秧;第2次在分蘖盛期,如遇上旬平均气温20 ℃左右,雨日多,相对湿度85%的气候条件,可导致大流行,严重发生时,远望病田如火烧似的;第3次在孕穗至抽穗期这个危险生育期,如遇上连续阴雨天数3~5 d,可导致穗颈瘟和枝梗瘟大流行。一般晚稻发生轻,流行期不明显。在流行年份就大范围能否流行而言,则以分蘖期、抽穗期雨日的多少为关键因素,如在这2个危险生育期遇上连续的3~5 d阴雨天,叶瘟就会大面积流行。

2.4 穗瘟

栽培管理技术与稻瘟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栽培管理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合理施用氮肥,使水稻生长健壮达到既增强抗病性又获得高产的目的。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常引起稻株疯长,叶片柔软披垂,加之株间郁蔽多湿,既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生长和繁殖,又削弱水稻的抗病性,因而发生严重。长期深灌的稻田、冷浸田以及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的黄黏土田,也易诱发稻瘟病的发生。桃花潭镇山区小气候明显,早晚雾多露重、光照少,非常适合穗瘟的发生。

2.5 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在桃花潭镇常年发生,越冬菌核基数平均在300万粒/hm2水平以上。水稻栽插后从分蘖盛期开始染病,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孕穗至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至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当田间气温达23 ℃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在桃花潭镇早稻田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始见,流行高峰期6月中下旬,气温高达25~31 ℃,病害发展最为迅速。近几年来,桃花潭镇禁止焚烧秸秆,而田间菌核残留即土壤菌源是纹枯病发生较大因素之一,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同时,因农民较为粗旷的田间管理,在灌水整田时没有及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进行集中处理,消灭菌核,所以桃花潭镇纹枯病近几年来发生较重。

2.6 稻曲病

稻曲病已上升为水稻后期的一种主要病害,桃花潭镇2008年、2009年、2011年、2014年年大发生,危害损失较大。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抗性和施肥水平有密切关系。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 ℃均能发育,但以26~28 ℃最为适宜,34 ℃以上不能生长。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多的年份发生面积大,发生程度重。由于桃花潭镇种植的两优系列、丰两优系列等主栽品种抗病性较差,在破口前若不及时用药预防,如遇上气候条件适宜的年份,将导致稻曲病大发生。通常中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也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此外,施肥水平高低也与稻曲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栽培管理粗放,稻株密度过大,稻田淹水、串灌、漫灌,尤其在水稻颖花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有利病原菌侵入剑叶叶鞘内,侵染花器及幼颖,引起谷粒发病,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2.7 稻蓟马

稻蓟马在桃花潭镇1年发生8~10代,以成虫在看麦娘、李氏禾、芒草及稻桩上越冬。3月中旬,成虫开始活动,先在禾本科杂草上取食、繁殖,至4月中、下旬成虫大量迁往返青的水稻秧苗上,集中在秧田以及分蘖期稻田危害,从7月中旬开始,随着气温升高,水稻圆秆拔节后,虫口数量急剧下降,大都转移到晚稻秧田为害,以后再转移到麦苗和禾本科杂草的心叶或叶鞘间生活,11月底成虫开始进入到越冬期。刚孵化的若虫大多钻到稻株中下部的心叶、叶鞘内取食。自第2龄起大部分群集在叶尖上为害,使叶尖纵卷枯黄。3龄、4龄隐藏在卷缩枯黄的叶缘和叶尖内,不再取食,也不大活动,直至羽化。稻蓟马不耐高温,最适宜温度为15~25 ℃,18 ℃时产卵最多,超过28 ℃时,生长和繁殖即受抑制。因此,在桃花潭镇6—7月间发生多,为害重,尤以6—7月气温偏低的年份易大发生。

2.8 二化螟

在桃花潭镇1年发生3代,以3~5龄幼虫在稻桩、稻草中或其他寄主的茎杆内、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近年来,由于种粮效益低,桃花潭镇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冬闲田面积上升,使得冬后虫源增多,加上水稻机械化收割普及,留桩过高,也非常有利于二化螟幼虫越冬。另外,桃花潭镇“四稻混栽”现象普遍,单季稻栽插期长,导致水稻生育期参差不齐,桥梁田多,有利于二化螟辗转危害。越冬幼虫在第2年土温高于7 ℃时钻进土面稻桩及其他寄主作物的茎杆中,待发育到老熟时,在寄主内壁上咬一羽化孔,留下表皮,羽化后破膜钻出。成虫白天潜伏在稻丛里,夜晚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趋绿性,喜欢在生长嫩绿的稻株上产卵,分蘖期一般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以后大多产在叶鞘内。1只雌蛾可产卵200多粒。蚁螟孵出后,先在叶鞘内为害,经过7~14 d发育至2龄末期或3龄期,开始蛀入稻茎,3龄以后开始分散转株为害,1头幼虫能转株为害8~10株水稻,老熟幼虫在水稻茎秆内或在茎秆与叶鞘之间化蛹。桃花潭镇以1代发生最重,2代次之,3代一般年份中等程度发生。

2.9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在本地不能越冬,桃花潭镇1年发生4代,一般每年6月上旬从南方迁入,成为本地的初始虫源,各代卵孵高峰期一般四(2)代发生在6月底至7月初,五(3)代发生在8月上旬,六(4)代集中在8月底至9月初,以四(2)代和五(3)代为主害代。单季稻生育期参差不齐,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产卵危害,长期单一依赖化学防治导致该虫抗药性不断增强,防治难度加大。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但五(3)代初孵幼虫由于天气炎热,一般先钻入老虫苞,发育至2龄后,则在嫩叶上结苞啃食,留下叶片下表皮。幼虫一生啃食叶片5~6片,多达9~10片,食量随虫龄增大而增加,3龄后食量加大进入暴食期。幼虫老熟后离开老虫苞,吐丝下到稻丛基部结茧化蛹。稻纵卷叶螟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受副高压或锋面控制的降雨天气有利于其迁入降落,幼虫喜好高湿环境。桃花潭镇6—8月受梅雨天气及台风影响,阴雨天气多,高温高湿十分有利于其产卵、为害。

2.10 白背飞虱

桃花潭镇的始迁入期为5月中下旬,主迁入期为6月至7月上旬,成虫迁入定居后在田间即成优势种群,发生为害的盛期在7—8月,在桃花潭镇1年发生4代。白背稻虱的温度适宜范围较大,在30 ℃高温或15 ℃低温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对湿度要求较高,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0%~90%。近几年,桃花潭镇天气6—7月常受梅雨天气影响,连阴雨天气多,适宜白背飞虱产卵繁殖,部分地区防治不及时危害较重。在水稻各个生育期,成、若虫均能取食,但以分蘖盛期、孕穗和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增殖快,受害重。四(2)代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低龄若虫高峰期7月中旬中期,五(3)代稻飞虱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种群发生,低龄若虫高峰期发生在8月中旬,六(4)代白背飞虱虽发生,但所占比例较小,低龄若虫高峰期发生在一般9月上旬末至中

旬初,一般以四(2)代发生最重,五(3)代次之。

2.11 褐飞虱

近10年来以来,桃花潭镇先后于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特大暴发。褐飞虱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一般在在6月下旬由南方迁入到本地,7月上中旬出现第1次迁入高峰。褐飞虱在桃花潭镇1年发生4代,分别为四(2)代、五(3)代、六(4)代和七(5)代,7月20日前初次迁入的长翅型成虫为四(2)代,由于总体数量不高,难以造成危害;五(3)代主要为本地虫源,由四(2)代产卵繁殖而来,常和白背飞虱混合发生,主要以白背飞虱为害为主;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五(3)代羽化的短翅型成虫较多,再繁殖的六(4)代是主要为害代,由于基数高,如防治不及时,可导致暴发成灾,甚至绝收;至9月下旬气温下降,六(4)代成虫大部迁往南方,但在有的年份秋季温度偏高的情况下,迟熟中稻和双晚稻区六(4)代成虫居留,繁殖七(5)代继续为害,常和外地回迁虫源叠加为害,加重危害程度,少数年份回迁虫源数量大,落地成灾,防治难度大。褐飞虱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28 ℃,相对湿度为80%以上,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凉夏暖秋、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种群增殖和危害,常导致大发生。

3 参考文献

[1] 徐红梅,罗伟景.东源县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J].热带农业工程,2012,36(5):57-59.

[2] 李忠芹,曹跃先,黄永斌.江苏沿海垦区杂交水稻制种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3(2):53-55.

[3] 黄强国.舒城县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2):71-72.

[4] 李美娥,李本凤,何蓉. 潜江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143.

推荐访问:泾县 病虫 水稻 种类 桃花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