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报告诀窍 >

认识历史的三种角度及反思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本文认为柯文的《历史三调》,从“事件”、“经歷”、“神话”三个角度入手,以历史研究者、历史参与者、神话制造者三方视角对义和团事件进行考察,启发历史研究者与学习者多角度的认识历史,客观还原历史真相。

【关键词】 柯文;《历史三调》;事件;经历;神话

保尔·柯文,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1997年,柯文所著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下简称《历史三调》)一书出版。众所周知柯文是“中国中心观”的提出者,在本书中作者依然延续“中国中心观”的观点,并运用大量史料考察了分别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作为事件的义和团,以历史学家的角度阐述义和团运动的史实;第二部分讲述作为经历的义和团,以历史参与者的角度阐述当时各类人物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第三部分讲述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以20世纪当时世人的角度阐述“神话化”的义和团。

一、以事件的角度认识历史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事件?仁者见仁,笔者认为历史不仅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也包括对往事的记录;事件则是客观发生的具体事务。在《历史三调》中,以“事件”的角度认识历史,指以历史学家或历史研究者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求真”,想来这个观点是我们很多人都赞同的,但笔者认为“求真”与其说是历史学家的任务,毋宁说尽己所能重塑真实的历史是历史学家及历史研究者的任务。柯文认为“历史学家重塑的历史实际上根本不同于人们经历的历史”。的确,即使穷尽世间所有的文字、文物史料,历史还是无法真正还原,只是对历史做了一定程度的解释。因为时间的一维性,我们只能透过史料去了解过去发生的历史,然而我们终究躲不过历史记录者本身的个人立场与喜好。此外,过去发生的事件,能被记录下来的也只是一部分,我们所能看到的史料是不全面的,因此看到的历史自然是经过历史记录者重塑的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记录者眼中的历史。在《历史三调》第一部分,柯文运用史料为我们部分还原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高速发展阶段及义和团经历的国际化(战争爆发)的史实。不可否认,即使是柯文这样享誉国际的史学大家,他为我们阐述的历史也是经过浓缩简化的历史,而非全部的历史史实,但浓缩简化的历史事实具有了逻辑化与条理性。“历史学家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与此对应的是,他们拥有极宽的视角,可以自由地跨越时空,可以理清一些人的经历是怎样与另外一些人的经历发生联系的……”历史学家运用较为严密的逻辑与宽泛的视角,对史料“加工处理”之后,为我们提供了相对真实且较为理性客观的历史史实。相较之下,真实历史事件的杂乱无章,加之时间的限制性与地理空间的区域性,我们很难了解具体事件之间是否有重大联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不知道事态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而历史学家是知道的”,而历史学家往往是以结果为起点,往回倒推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结果,这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回推立论的逻辑认为历史事件的每个环节之间具有必然性,“发生于其后者必然是其结果”显然这一逻辑是有漏洞的,因为我们不能否认真实历史是具有偶然性的,因此回推立论的逻辑并不能全面还原历史事。但不可否认“事件”视角是认识历史必不可少的角度,至少“事件”视角可以让我们认识历史的宏观框架——重大事件。

笔者认为,研究历史还有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史料真伪问题。傅斯年认为,“史学即史料学”,显然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是建立在真实史料的基础之上。可纵观留存至今的史料,无论是官方史料或是私家记载,都难以逃脱历史记录者的主观性,自然其真伪性我们今人很难评判,那么部分还原的历史我们也只能半信半疑。但是,即使是“伪史料”也折射出部分历史事实或史实背景,而如何解读“伪史料”是值得历史研究者深思的。

二、以经历的角度去认识历史

“本书中使用的‘经历’一词,主要是指对于历史形成过程的直接参与,但它还有另外的含义,特别是哲学层面的含义,即通过感觉来认知世界。”书中第二部分,作者采用历史参与者的视角来为我们解读义和团(“历史参与者”即义和团事件经历者——义和团团员、外国传教士、被困在天津的中国人和洋人等),并采用心理学、宗教学等理论方法研究问题。作为历史直接参与者的主体“有时能够敏锐体察到自己的感觉”,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流传于后世的信函、日记档案等往往记录了当事人的直接感受、想法与行为,这些主观性的情感与想法使我们进一步接近真实的历史,同时填补历史史实中细节性的遗漏,并为历史学家眼中的历史提供佐证。

传统历史通史教育过程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义和团只是简单的“扶清灭洋”,是反帝爱国运动。然而透过“经历”视角,从历史直接参与者的角度,我们看到了更为真实的史实与细节,而非宏大的历史事件。柯文在分析义和团高速发展的原因时提出:1898年冬季以来殃及华北地区的干旱是促成原因之一。“地方志、私人日记、官员奏折、口述史资料、外国人的报告等文献资料均表明,始于1899年末的义和团运动的蔓延和强化与旱灾给人们造成的紧张、忧虑、失业和饥饿有关。”根据历史参与者的记载,我们对义和团发生的原因有了新的认识,不再简单的认为是出于反抗宗教及帝国主义压迫而揭竿而起。传统观点认为义和团是正义的一方,是受侵略压迫的一方。但是再去反观当时历史参与者的另一方——洋人传教士的记载,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樊国梁主教记载说,他刚起床离开,一颗25磅重的炸弹就落到了他的床上;有颗毛瑟枪子弹打穿了另一位主教的帽子并差点要了他的助手的命。”显然一场战争中,双方都是受害者,只听信一方的看法,这有违历史学习者的基本素质——客观公正。

“所有经历都受到地理空间的严重制约。不但鲁西北义和团的经历与山西义和团的经历各不相同,而且在任何特定时候,任何一支义和团都不能知道其他义和团正在经历着什么事情。”显而易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对自身经历的理解与记载,不仅受到他们所处的文化空间的制约,而且也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空间、地理空间的制约,所以真实的历史一定程度上截然不同于参与者复述的历史,加之历史参与者也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亲历之事神话化。所以历史学家看到的历史参与者的记载也需要辨伪,否则就不可避免的曲解了历史。

三、以神话的角度认识历史

“神话”,一般指人为虚构或不真实的事情,在《历史三调》中显然“神话”不是这层含义,并且作者常用“神话化”来说明问题。本书第三部分中则主要研究义和团在20世纪中国怎样不断被神话化的过程,作者从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儒家学说、苏联修正主义等背景分别对义和团事件进行重新解读。所谓“神话化”,笔者认为不是虚构化、夸张化,而是在不同时代下被赋予特殊需要的重新解读。柯文认为历史学家的主要目标是“在尽量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准确和真实地再现过去”,而神话制造者则是“为政治、意识形态、自我修饰和情感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虽然神话制造者是为政治、现实服务,无论他们多么不在乎所创造的神话对过去历史的影响或如何扭曲历史真相,但是他们一定在乎所创造的历史神话的可信度及神话化之后所要到达的目的,所以无论是历史学家還是神话制造者,其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互相补充的作用,这对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是有帮助的。对于“神话化”的形式,柯文认为主要有:“普通型”形式——各个社会的普通老百姓头脑中贮存的大量历史形象的神话化,修改自己的生平经历,涉及历史题材的诗歌、戏剧、小说、艺术和电影对历史的神话化,借助于报纸、杂志和书籍的神话化。相比“事件”角度下历史的复杂性、细微性,“神话”角度下的历史往往艺术性更浓厚,当然也会更片面。神话制造者往往把握住历史的个别特点或特性,就将之放大化,并视作历史的本质,这必定造成模糊化的历史。

四、反思

读《历史三调》最大的收获是多元化视角,看待历史问题不再用单一角度;同时也启发笔者运用多学科知识认识、分析问题。历史最大的主题是人,历史学一定程度上就是研究人的学科,因此人的心理动态、感受和想法对历史事件走向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因此心理学、宗教学等社会学科的利用对我们研究历史是有重大意义的。尽管摆在历史研究者与学习者面前的是一些无法逾越的“鸿沟”,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尽可能保持理性态度,客观公正的认识、研究历史。

【参考文献】

[1] 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神话的义和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陈 颖(1995.1—)女,汉族,山西临汾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推荐访问:三种 反思 角度 历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