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报告诀窍 >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体现的人文关怀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近些年来,电视新闻节目日渐成熟,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逐渐完善,深度报道作为一种传播新闻事件,反映社会问题的报道,承载着人文关怀的使命。文章通过简单介绍人性化的报道、平民化的选题、镜头前的平等、受众本位的回归四个方面来浅析深度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深度报道;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受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2-010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引导人的思想转化到现在的关心人民本身,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法宝,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

近些年来,在电视艺术的发展的前提下,电视新闻节目也日渐成熟,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逐渐完善。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下很难再以仅报道事件的客观现象来满足观众的精神诉求,于是,深度报道这一种报道方式应运而生。因此可见深度报道节目之所以受百姓欢迎和喜爱的原因就是贴近百姓生活,贴近事实真相。一个好的舆论引导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存在。

1 调查类电视深度报道

《新闻调查》作为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该类深度报道以还原事件真相为目标,通过记者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力求探寻事件真相,来解决群众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新闻调查》的首期节目《宏志班》在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些贴近社会的节目渐渐把电视报道中的自觉意识搬上了电视荧屏。还有录制的《西古县村纪事》虽然没有播出但已经体现了调查性深入报道的以还原事情真相,深入考察民情,为百姓的利益服务的目标和宗旨。

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需要人文关怀

新闻的客观性代表报道一定要反映事情本来面目,实事求是,不代表电视新闻就没有人情味,不反映群众的精神面貌和诉求。电视新闻报道还是需要站在群众利益上,体现人文关怀的。

2.1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视角要人性化,在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况中体现人文关怀

只有关注民生才能保障民生,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以老百姓的视角去看待事情,多关心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和需求,关注老百姓的精神世界,要和老百姓交朋友,听取百姓的意见和期盼,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和理性的思维去了解百姓的生活,从而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实质和光环。目前,这种对人文精神关注的深入采访报道逐渐成为电视新闻栏目的中流砥柱。

2015年由于北京新机场即将开建,拆迁成了大问题。因为拆迁,老百姓梦想一夜暴富。村里疯狂抢盖房子,兄弟姐妹反目成仇,政府针对这些突发状况一度无计可施。《老马的拆迁生活》这期节目通过老马在拆迁中遇到的问题折射出了一群面临拆迁忧虑的老百姓。这期节目从被拆迁群众的视角出发,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从上级批文到正式拆迁7年的时间里发生的故事。也反映出老百姓梦想一夜暴富而采取投机取巧的行为和有关工作人员对拆迁和老百姓反抗行为的看法及应对措施。这期节目十分人性化,贴近老百姓生活,关注了老百姓命运,获得一致好评。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春节一期节目《小费一家人》,它的播出使人们第一次透过屏幕,全面直观地了解到外出务工的人的工作、生活。观众跟随记者的镜头看到了农村中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期节目记录了小费和他的不少家人背井离乡出门打工、省吃俭用,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本期节目还涉及了农村户口、孩子上学问题、医保和养老保险这些贴近民生的问题,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命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2.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求以社会选题为主,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中体现人文关怀

作为央视平台的节目《新闻调查》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能把选题放在社会问题上,放在百姓身上实属不易。像农民、青少年、残疾人、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传染病患者这种处于社会底层或边缘,因自身经济状况、经济地位低或者能力不足被排斥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国家和其他人群的关爱。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新闻媒体,更应该去调查采访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压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替国家发声,让“人文关怀”的太阳去温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社会弱势群体也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自《新闻调查》播出以来,他们在节目中得到了充分表达话语的空间。例如,2012年播出的50期节目中代表着大众话语的节目约占1/3,可见,在国家话语系统分化出的空间中,大众话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新闻调查》在2014年1月播出了一期节目《“雨人”们的上学路》讲的是自闭症患者作为社会特殊人群在社会上难以立足的困境。节目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以自闭儿童“向前”因咬伤小朋友被退学的事情为节目主线,依次向大家介绍了自闭症病情的科学解释,和成功入学的自闭症青少年的生活状态。本期节目通过对专家、老师、自闭患者的家长的采访和心理、社会层面的多层次剖析来向大家诉说了作为自闭症患者这个弱势群体被社会“隔离”的现实和困境。调查记者王晓清以感性却又不失理性的采访探寻了自闭症人群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其家人的内心诉求。

从这可以看到,《新闻调查》非常注意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将人文关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唤起了社会的注意,人们的关爱。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大家对自闭症患者及以外的特殊人群的主动包容和接纳的良好社会风气。这个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大家的呼吁和共鸣,而这么高的社会效益的来源无疑就是人文关怀对弱势群体的播撒。

2.3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求人人平等,在镜头前的平等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新闻深度报道中人文关怀还应该体现在“镜头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自闭症患者、农民、或是地方领导,电视新闻记者在面对着希望不同阶层的人群时都要平等对待。只有保证镜头前的“人人平等”才能在报道播出后影响观众的社会价值观。无论是采访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要秉承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原则进行采访,不能向威逼利诱屈服。记者无权强制要求被采访者,也不能对被采访者颐指气使。即使对方是批评曝光的对象,记者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反映到提问采访的过程中,用客观事实说话,此外,被采访者也有权拒绝回答提问,同样,他们也有权不按采访者预设的要求回答问题。面对弱势群体,在镜头前记者也不应该用怜悯的口气施予同情,应该体现公平公正的

原则。

《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是《新闻调查》一期关于舆论监督的典型节目。记者王利芬通过深入采访向人们揭示了耗资2亿多元运城渗灌系统“面子工程”的真面目。还记得这期节目中有这样一段同期声对话,在田地里,记者采访一名农妇问渗灌吃池是否利用过,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附近没有埋管子,那个渗灌池也从来没有用过,没有放过水进去,我天天在地里干活,没有。”话音刚落,村干部立马大声呵斥:“谁胡说了,我马上收拾他,哪能这样和我搞!”摄影师和记者在这种突发情况下并没有畏惧乡干部的威胁,而是立马把镜头对准那名呵斥百姓的乡干部,记录下了这意味深长的一幕。这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1]。

2.4 在受众本位的回归中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调查》为受众提供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制平台,该节目在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事实、还原真相的过程中,让观众在电视传播中感受到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在采访过程中和节目最后的总结时,观众可以通过记者的见解和认知对新闻事件及社会现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拓宽自己的思路,建立自己的独特认知体系,增强判定的依据。除了栏目组内部自己讨论选题,在《新闻调查》中,百姓也可以参与进来,提供新闻素材和线索。这样既保证了节目观众的参与度,又能提高栏目的关注度。这种群众和节目的互动方式深获社会认同[2]。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性质决定了它与人文关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切实从群众角度出发,围绕“人”这一核心,追求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人的生存现状,维护人的尊严,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崔萍.深度报道的人文价值取向[J].新闻界,2009(6):57-58.

[2]蔡铭泽.新闻规避: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J].新闻记者,2000(10):33-35.

推荐访问:关怀 人文 体现 深度报道 电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