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报告诀窍 >

后危机时代浙江工业化道路怎么走

作者:jkyxc 浏览数:

关于“十二五”时期浙江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本轮危机对浙江经济的严重冲击,突出表现在外需大幅下降,进而导致浙江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放缓。更重要的是,危机已深刻影响到浙江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基础,也必将对浙江工业化进程造成深远影响。当前浙江工业化正处于中期后半阶段,整个“十二五”时期也将处于这一阶段,这是浙江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当前,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思考后危机时代浙江工业化道路怎么走的问题,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浙江通过产业发展来推动工业化进程、现代化建设,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后危机时代浙江工业化的宏观环境

(一)国际市场环境

本轮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预计后危机时代浙江的国际市场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与危机前相比,美国市场将明显萎缩,美国进口商品结构可能出现显著变化。今年以来,随着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消极影响进一步显现,美国家庭储蓄率有了明显上升。据美国商务部统计,今年2月至6月,美国家庭储蓄率均超过4%,维持在十余年来的历史高位。后危机时代,预计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将减小,家庭储蓄率将维持在历史较高水平,在美国进口商品中占主体地位的消费品进口也将减少,浙江商品特别是低端消费品出口美国的压力将明显增大。

与危机前相比,除美国外的传统国际市场总体需求可能有所下降。从浙江的主要出口国(地区)的进口情况看,在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它们的进口额急剧降低,但在二季度开始企稳。据预测,2009年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商品和服务进口额将下降10%以上,法国和日本将下降4.8%以上(OECD,2009)。进一步考虑浙江对这些区域的出口商品结构,预计后危机时代浙江的传统国际市场(除美国外)的总体需求将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后危机时代新兴国际市场的潜在需求有望得到一定的释放,但由于新兴国际市场需求的基数较低,因此预计后危机时代浙江的新兴国际市场的扩张,将不足以弥补传统国际市场的萎缩。

(二)国内市场环境

后危机时代浙江的国内市场需求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内需将有所增长。2005年以来,我国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基本国策。特别是危机出现以来,一系列扩内需的国家和浙江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可以预见,在后危机时代,存在滞后效应的政策将开始出现发挥明显效果,预计国内市场的潜在有效需求将得到充分激发。二是家庭储蓄率下降空间不大,内需增长幅度有限。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我国家庭储蓄率基本保持稳定,处于20%左右的水平。在政策合力下,我国家庭储蓄率可能略有下降。但考虑到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家庭结构、人口结构、经济增长阶段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因素(周小川,2009),后危机时代,我国家庭储蓄率的下降空间极其有限,因此预计内需尽管可能出现增长,但增长空间非常有限。

(三)投资环境

后危机时代浙江投资环境总体上将趋于有利,投资环境的变数突出反映在要素和领域方面。在影响投资的要素方面,近年来严重制约投资的土地瓶颈仍有待政策上的突破。随着信贷政策环境的进一步宽松,投资资金要素的制约有一定的缓解,但民间投资回升不会很快(应雄,2009)。在投资领域方面,后危机时代的投资领域还有赖于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基金的大力引导,以及需要开辟投资的新产业领域。

(四)金融环境和技术环境

后危机时代影响浙江工业化的金融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胀风险和汇率方面。其一,危机出现以来,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总体取向至今仍未改变;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为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目前通胀预期大大增加。根据历史经验,可以预见后危机时代通胀压力将大大增加,甚至存在滞胀风险。其二,美元汇率对浙江经济的影响有望降低。危机引发了众多经济体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对美元体系的信赖危机,并推动了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扭曲的国际货币体系。随着美元统治地位的动摇、新兴经济体之间双边合作的兴起,以及浙江出口目的地结构的变化,预计后危机时代美元汇率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将明显降低。

后危机时代技术环境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出现技术革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领域最有可能出现技术革命。在本世纪发挥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也将出现新的技术发展动向,“云计算”等新的技术将直接推动智能化社会的迅速发展(郭重庆,2009)。在国际规约的压力和各国政策引导下,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有望取得突破。低碳经济已成为美、英等主要发达国家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

浙江工业化的基础和危机影响

尽管浙江制造业层次总体偏低,但近年来的行业结构调整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从2003年到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行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了1个百分点以上的制造行业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学、化纤和交通运输设备,而纺织业和纺织服装行业产值比重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皮革行业产值比重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

为了对制造业行业结构变动进行国际比较,我们引入“产品高度化指数”概念。产品高度化指数是指生产某特定产品的所有国家的人均GDP的加权平均,其权重是每一个国家该产品部门的“生产集中度”(UNIDO,2009)。产品高度化指数高(低)的行业主要是由发达(发展中)国家“控制”的行业。

据表,发达国家主要控制资本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如专用设备和科学设备等);其中,服装、家具、印刷和出版、金属制品等被认为是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由于涉及到大量的设计活动或文化因素而开始具有知识密集特征。但纺织业和皮革等行业总体上仍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掌握。对比当前浙江制造业结构状况和演进趋势可以发现:第一,浙江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第二,因严重缺乏设计能力,浙江的纺织服装、家具和金属制品等传统行业的提升受到严重制约。第三,浙江资本密集型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尽管自然资源匮乏,但凭借资本优势和政策优势,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等基础原材料工业仍有较快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

从服务业发展情况看,近年来浙江服务业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高层次需求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至2007年,金融业已发展成为增加值超千亿元的第二大服务业行业,交通运输、教育和信息服务业也发展成为

较大规模的行业。从2004年到2007年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近一倍,金融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教育产业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服务业行业,而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明显下降。从国际比较看,传统服务业行业的比重仍较高,新兴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譬如,浙江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高于主要发达国家4-10个百分点;科研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低于美国约5个百分点。

浙江工业经济领域是危机的重灾区。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的一年间,浙江工业经济发展总体上经历了急剧下滑和艰难回暖两个阶段(图1)。从2008年7月到2009年6月,浙江绝大多数制造行业增长出现严重下滑。特别是在2009年上半年,产值和利润出现负增长的制造行业数量均超过2/3。2009年上半年,浙江工业增加值仅增长0.5%,对GDP增长的贡献仅为0.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0.3%,居全国倒数第四。浙江工业经济在危机面前表现出的高度脆弱性。

在后危机时代,随着土地供应的日趋紧张、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涨、资源扭曲价格的逐步矫正,以及环保政策的趋严,大量浙江企业将面临比危机前更加严峻的局面。

后危机时代浙江产业方向与举措

(一)产业发展方向选择

后危机时代浙江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已形成共识:一方面是要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和培育新产业,另一方面是要再建浙江制造业优势,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发展新产业至少可以考虑三个重点领域。一是打造一批基础条件成熟、产业带动性强的产业,以形成“十二五”时期浙江的新主导产业和重要的经济新增长点。浙江具有明显的临港优势,民间资本雄厚,发展石化、钢铁和船舶等资本密集的临港工业条件成熟,汽车产业的配套体系也比较完善,大型成套装备产业基础较好。“十二五”时期要打造五大新主导产业:钢铁、石化、船舶、汽车和大型成套装备产业。二是培育一批迎合世界技术革命浪潮、增长潜力大的新兴产业,以形成后危机时代浙江的新兴主导产业和长远的经济新增长点。据专家判断,世界技术革命很可能会出现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同时,尽管电子信息产业已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但考虑到浙江的现有产业基础,未来一段时期内仍需加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培育力度。三是发展一批对先进制造业支撑能力强、与城市化进程结合紧密的现代服务业,以更好地支撑后危机时代浙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优化经济结构。“十二五”时期要发展八大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

在大力发展新产业的同时,还需要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再建浙江制造业优势。利用高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向研发、设计与营销、品牌两端延伸,重点是提升传统产业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营销渠道,引导企业从无牌、贴牌向有牌、自主品牌方向转变。

(二)产业组织形态重构

产业组织形态的重构,基本方向是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培育新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后危机时代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浙江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六大竞争优势”,重点是构建完善“三个体系”:一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加快构建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二是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三是引导和支持块状经济内企业创立产品品牌、树立企业品牌,培育发展区域品牌,构建完善集群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品牌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是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企业二、三产分离,加快形成一批专业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一批综合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龙头企业的培育,要突出抓好145家行业龙头工作,带动传统产业的提升,新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组织的转型升级。

(三)新产业的空间布局

浙江新产业发展的空间平台建设,应以杭州湾及温台沿海地区为核心,在全省集中建设10个左右、面积从数十平方公里到数百平方公里的大平台,着力解决新产业发展的空间问题,促进新产业集聚发展。

在环杭州湾及温台沿海地区,以丰富的滩涂资源为基础,集中建设杭州大江东地区、嘉兴东南新区、绍兴滨海地区、宁波余慈地区、舟山滨海地区、三门湾、台州湾、温州湾等产业发展大平台,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拓展新空间,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产业基地。在浙中地区,要以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为基础,结合浙中城市群建设,规划建设上2个新平台。

环杭州湾地区要瞄准上海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的国家产业发展定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集区;三门湾和台州湾地区要充分发挥沿海大通道优势,与宁波岸线资源实现功能对接,为l临港工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温州湾地区要坚持国际轻工城定位发展,大力促进轻工产业的升级。

“十二五”时期很可能是浙江经济的相对低速增长期,但也是结构调整加快的机遇期。与危机前相比,外需下降几成定局,内需提振不容乐观,投资增长变数众多。在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应当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为浙江经济下一轮高速增长奠定基础,为浙江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扫清障碍。

后危机时代浙江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不仅需要立足当前,打造“十二五”时期的新主导产业,形成“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的新增长点,更需要着眼长远,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十二五”以后时期的长远增长点,并通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再建后危机时代浙江制造业的优势。有理由相信,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必将对浙江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将成为浙江经济下一轮高速增长的引擎。

工业化绝不只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它涵盖了区域各门类经济领域,并表现在经济社会结构的全面演进。后危机时代浙江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当然远不只是产业发展。而且,在工业化进程中,离开了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健全完善,离开了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努力,产业发展就只是空话。这些都是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浙江工业化问题时需要继续思考的内容。

推荐访问:浙江 工业化 道路 危机 时代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