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报告诀窍 >

襄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与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对接

作者:jkyxc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十三五”时期湖北省产业结构发生了变革,是襄阳全面建设万亿工业强市冲刺阶段,也是工业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速工业与信息业深入融合,全面提升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建设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通过对技工教育的规划,优化技工专业结构,围绕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产业,建立技工教育体系,引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促进技工院校专业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技工院校 产业结构 专业设置

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和提供技能型人才的职能,它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质量,直接影响本地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水平。同时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也会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通过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工作页,加大培养力度。

一、湖北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根据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6年的专业备案目录统计,全省进行专业备案的42所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包括 11种专业大类,近50多个专业方向,但没有涉及新能源、环保、社会养老等类别。

具体情况见下表(节选部分):

2.专业分析

(1)形成以机械类、汽车类、计算机类、电工电子类等为主体的专业结构

其中机械专业有10个,34个地市州开设,汽车类开设8各专业,29个地市州开设;电工电子专业7个,27个地市州开设;计算机、电子商务类15个,38个地市州开设。

(2)襄阳市技工院校专业有特色,但发展不均衡,覆盖率不高

襄阳市技工院校专业特色较突出,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办学的技工院校更加突出,其宗旨是为企业培养专业性技能人才,湖北省技工院校覆盖率靠前的专业如机械、汽车及电工电子类仅占人社部发布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相对应专业的47%左右,11个大专业类有13个专业覆盖率不足15%,各个专业发展不均衡,其中机械加工类、汽车类、电工电子类相对较为完整,不分专业如服务类、农业类、能源类开设专业较少,新能源、环保及社会养老等专业还未开设。

二、襄阳产业情况分析

“十二五”期间,襄阳工业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改善,但总量不大、企业成长缓慢、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凸显。

1.工业规模总量不大,发展压力增大

2015年,襄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3.5%与15.2%,离省委、省政府“三个三分之一”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业总量虽高于省内十堰、孝感、荆门、仙桃等城市,但近几年来这些城市奋起直追,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以此同时,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有减弱趨势,“十二五”期间的工业增加值率由期初的31.6%下降为期末的28.5%,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襄阳工业加快发展、实现赶超的难度加大。

2.产业结构欠优,发展水平偏低

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一产占比偏高,三产比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间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产业集聚度不够,且各县市产业同质化较高,差异化不够,内耗突出。产业分工仍处于价值链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不到50%。与宜昌、汉中、南阳等周边城市的主导产业定位趋同,发展实力相近,存在人才、资金、项目、市场等发展要素的竞争压力。电子信息、工业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优化升级的支撑不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充分,新的产业发展动力还未形成。

3.市场主体实力偏弱,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规模相对偏小,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低于宜昌。创新型领军企业、全国500强企业较少,目前,除了东风系企业外,只有骆驼蓄电池、襄大农牧两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缺少知名企业品牌,龙头带动作用和集聚效应不明显。创新意识不足,能力不强;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不到50%,授权发明专利仅占授权专利的5%,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占全省总数的10%。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

“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既有国际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正孕育新突破,也有国内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都将给襄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深刻影响。

(1)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催生新方式、新业态、新标准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期。借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智能制造逐步成为主流制造方式,电子商务、物联网、无线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先进材料、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生物产业等新业态、新经济正喷发出无穷潜力,提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逐步成为行业新标准。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拥有良好的基础和业已形成的竞争优势,在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产业领域具有领先全省的基础优势,一批大数据、云计算和电子信息等新业态企业相继入驻“襄阳云谷”等特色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已经取得一定的突破,完全有条件、有机会搭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快车,实现并联发展、跨越赶超。

同时,省内外城市纷纷打造产业升级版,积极在新兴科技领域前沿布局,打造自身主导产业,厚植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优势。在全球新一轮制造业发展竞争中,襄阳工业面临不进则退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襄阳应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制造强国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2)区域协同发展构筑统一大市场

中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建设工作稳步开展,极大拓展了襄阳工业的发展空间,将在承接沿海经济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及政策资金等方面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铁路、武襄十城际铁路、郑万铁路、襄北编组站改造升级、鄂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加快,襄阳经济与区位优势得到强化,企业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另外,市域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水电气路和排污等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以及中部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优化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内涵。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将为襄阳更好地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互动交流,在更广领域、更大平台、更高层级开展经贸文化合作,有助于强化开放意识,提升开放能力,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襄阳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3)“五化”协同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潜力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协同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提供广阔空间。目前襄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这将增强襄阳产业发展内涵和新的动力。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城镇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内需主导、消费驱动、面向民生的政策取向将进一步挖掘襄阳内需潜力,极大地拉动投资,激活市场需求,扩大工业品消费,优化生产要素和产业的空间配置。信息化与绿色化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推动襄阳农业走上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三、专業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1.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基本一致

从专业开办及招生情况来看,襄阳市第一、二产业专业布点要远远多于第三产业布点,与襄阳市产业结构基本相符。

2.专业设置与产业分布联系不够紧密

整个襄阳市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分布不够紧密,与区域产业链相适应的技工教育产业链没有形成,与“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升级相比,传统专业的改革仍滞后,专业设置上未能体现区域产业特色,在人才培养定位及紧缺人才需求上存在脱节。

3.专业设置与企业相适应程度有待提高

传统专业多且重负设置现象较为严重,导致无法完成企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教学资源浪费无法合理运用。

四、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思考

1.整合技工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

部分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单一,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企业需求,随着“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的优化,技工教育应向精细型、集约型转变,通过对技工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专业结构。

2.根据优势产业,建立技工教育体系

在专业设置、改革和提升方面围绕襄阳市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建立技工教育体系,构建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技工教育链,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体现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对办学体制和运行模式进行创新。

3.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引导企业参与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让企业积极参与技工教育的改革,从而促进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朱明苑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探究 [j]观察与思考 2012.34期

[2]丁凌 基于新兴产业结构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有效分析 [j]教育与职业 2014.12期

推荐访问:襄阳 对接 技工 产业结构调整 专业设置

相关文章:

Top